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种类 >> 编剧温豪杰讲中国故事的时代降临了
「大编剧访谈录」是骨朵网络影视近期发起的系列专题,我们邀请各个类型的编剧,请他们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故事。
正值“影视凛冬”一周年之际,他们对“职业寒冬”感受如何?行业洗牌会对他们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品质带来怎样影响?亲历环境与自身的的剧变,他们的职业路径又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向?当越来越多的观众意识到到故事、人物之于一部作品艺术完成度的重要性,编剧是否承担了外界过多的归责?同时,他们也在这里分享对编剧话语权和创作自由的看法。
编剧温豪杰
我们邀请的第三位讲述者是编剧温豪杰,这位知名编剧著有《逆水寒》《新水浒传》《平凡的世界》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温豪杰是传统学院派出身,自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他便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工作。
这位军人出身的编剧保持着高效的准则,他的“不见人、不谈事、不吃饭”三不原则使其在喧嚣的名利场保持着一份清醒与专注,这也让他的作品列表里都鲜见低于7分的剧集。“寒冬”对于温豪杰来讲,更像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契机。影视文化发展至今,从曾经的博采众长到如今的弘扬传统,中国故事的时代正在来临。这位讲述者向骨朵分享了中国故事的核心与讲述方式的革新。
口述│温豪杰
编辑│晚舟
以下是他的自述:
寒冬来临之后,最近的趋势是历史节点作品的增多。早在两三年前,我就认为影视行业已经迎来讲中国故事的时代。之前有部分剧集为了迎合收视流量,参考海外剧制作出的故事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核心本源是抓住真实、善良、美好,这就能抓住收视率。
影视剧是满足情感需求的作品。这个过程中,讲故事的人要让观众在剧里看到自己的生活,这是真实的基础。同时这个故事里也要有生活的美好与善良这些品质。而中国人骨子里面还有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两样东西,一个是抗争,一个是牺牲。唯有牺牲多壮志,而抗争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从人类历史向前追溯,曾经一度大众的需求来自于文学故事,直至文学平台载体逐渐转化为影视具像,满足大众情感精神需求的平台也更加多样。
我们从美国经典文学作品《白鲸》《老人与海》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国家精神里充满征服感,是去异地开辟一个新世界;而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体现的国家精神则是博爱与人性抉择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概念;英国在对贵族尊崇的背景下,造成保守和叛逆的极端对立的国家精神;日本对死亡的美化与极致,这样的审美趣味也让它在现实向的影视作品里充满温情与优美,比如以是枝裕和为代表的《小偷家族》《无人知晓》等作品;德国的哲学思维让他们的影视作品整体散发出冷峻、严谨的气质,里面都是探讨死亡以及人生这样的人本位思想。
中国的国家精神,从我们早期的神话故事里就可窥见一斑,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类极致抗争的精神。等到中间经过一系列的传承变体,抗争成为核心灵魂。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暗含抗争的精神。同时,在人类追求的精神境界中,英雄主义也好,爱国主义也好,它更体现牺牲这两个字。
事实上曾经世界范围内对故事的需要,主要分成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揪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范畴从美国漫威的科幻到中国网文文化里发扬光大的玄幻。当大众满足温饱之后,在面临现实世界时,往往会产生摆脱现实的渴望,所以网文受欢迎是必然的。重生也好,穿越也好,这些带有神话、科幻、玄幻元素的文化也提供了不少创造力。另一个极端就是怀旧,回到过去,找寻今日不存在的美好与纯粹。
这两样需求本质都是躲避现实,我们可以称之为寻找面对现实的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找面对现实的力量。
但是今天我们所要面对的是现实主义题材,要把我们拉回现实并且勇敢的面对现实,不再以迂回的方式躲开现实世界。现实主义题材是做什么?第一,你要做到真实,但真实是残酷的。曾经认为残酷的真实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但《我不是药神》一出来,大家发现原来可以这么真实地讲我们生活的这一面,让观众有共情,那就是真实的东西。
好的作品把观众拉回现实,在剧本和人物里让观众找到面对现实的勇气,比如我上面提到的《我不是药神》也是抗争的故事。
编剧是剧集生产的第一链,但他不能够决定一切。现在的观众很专业,无论是演员、导演还是制作,哪个环节出现纰漏他们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一部剧如果剧情好的话,是无法给编剧扣帽子的。但很多剧本在创作的时候,并不发源于心底,而是组织、拼凑出的东西。一个原因是编剧没有从心底尊敬所写的人物,没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
当然,一部好戏的完成需要整个剧组的全身心投入。每个演员、每个部门心思都在拍戏上,都在讨论如何把这个戏拍好。演员把这拍完的戏录下来,回头继续琢磨继续演。一位老表演艺术家说过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我拍这个戏,拍完这场戏我就盼着下一场戏。很少有剧组能在辛苦的时候享受创作的快乐,这来源于心里的安静与幸福。那种创作的欲望与心思都专注在剧集本身,这个戏就成了。
我很怀念过去我刚入行时的创作心态,那时候的快乐是无知无畏,我一直怀念这种精神。创作一定要有这种精神,就是无知无畏,我拿起就写,想写就写。今天有知有畏之后,清楚你永远达不到某个高峰,反而会限制你。
有知有畏的话,会纠结更多,一个作品经常是十几稿,光是第一集就十几稿,不满意就不敢放手。但剧不一样,它更多是工业产品,有自己的时间周期,不能等你。不过即便如此,我现在第一集都要达到七稿以上才能满意,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求。
这种认真固然会保证作品质量,但有时候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因为毕竟剧集是产品,它有时间周期,所以说有知有畏反而不是好事情。
我从25岁开始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感触是编剧永远写不过历史,写不过生活。因此编剧要写的是源于生活的、从生活中来的,它远比你编出来的东西精彩。编剧要把更多的工夫花在历史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掌握上,编造的东西很难打动人。
当然我很喜欢年轻人的作品,他们靠想象力在里面涌动自己的表达。我强调生活并非只是再现生活,我们这个工作,创造力永远比知识更重要。创造就是想象力,而它首先基于扎实的生活基础,因此要求一有想象力、创造力,二要有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生活敏锐的捕捉,比如人物语言等等。我一个东北人写完《平凡世界》后,两年改不过西北口音。因为我不了解西北那个语境,根本写不出来,你只能变成西北人才能做到。而有了想象力、创造力,但还是不清楚你自己渴望表达什么,你的剧集同样缺少灵魂。
但灵魂、创造力与知识这三点只是占1%,剩下99%是勤奋。天赋与勤奋这两者缺一不可。比如很多年轻编剧说不熬夜,我很奇怪。我不熬夜根本就不能创作。白天这么喧嚣,只有夜晚是属于自己的,白天是属于所有人的,你怎么能在白天做到真正的沉静。
创作就是心血,仓颉造文字,鬼哭神嚎,文学的某些东西是可以通鬼神的,它们自带这种色彩。同样是熬夜,打麻将没什么了不起,睡一觉就缓过来了。写作不一样,它是把你的心神全在这上面。如果有人按天来算时间的话,编剧是按小时来算时间,因为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一个恍惚间就春天到冬天。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就是这个感觉。
影视剧不过是文学载体的又一变体,只是以不同方式来展现而已,好剧本身就是文学。我们业内有一句话叫一个戏一个命。说这个戏命好,是指各个部门恰好都合适,从演员、剧本甚至灯光,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再次创作。所以没有必要强调谁重要,其实每个环节里面都需要大家去合作。
对编剧来说,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重要,而它如何运用到现实主义的剧作里?我以《平凡的世界》举例,在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里,路遥先生突然写了一个外星人,我很理解这神来一笔。当孙少平好不容易找到爱情,突然之间这个爱人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他实在无法接受,宁可想象有外星人的存在,他的爱人只不过是去了另外一个空间,她依然存活,用这样的方式来传递情感寄托。
再说所谓的创造力、想象力,当编剧要表现一个不甘心命运的年轻人,想逃离大山去往另外一个世界去,会用什么来表达?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台词说出来,类似“我不甘心,我要离开这里,哪怕是去外面打工吃苦我也不在乎”。
这时候就需要影视文学靠台词以及情节故事,来把这个点送出去。我编了一段故事:孙少平带田晓霞到火车轨道,他告诉田晓霞平时不累的时候就爱看火车,因为总觉得自己最终会搭着火车离开这里。然后他做了一件小时候很喜欢但现在会觉得丢人的事:他站在铁轨中央不动,等火车开的越来越近时,才突然离开。而他很享受生死之间火车像是愤怒地朝他喷气的一刹那,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想反抗但没法离开的心境。
但没想到田晓霞竟然比他更勇敢,比他坚持的时间更久。她站在铁轨上大声念着“飞去吧,让我们飞去吧”这首诗,这让孙少平瞬间明白田晓霞是他的同类,甘心被他引导着走。这一段戏,就来自编剧的想象力。
中国故事是什么?总结下来就是:符合中国人抗争精神的、有家庭观念的、以及展现他们为人处事真实、善良、美好特质的故事,比如《茉莉花》这样含蓄的、娓娓道来的、触动我们心底的音乐,那就属于我们中国。
中国故事你很难界定它,但是我能跟它产生一种宏观上的共鸣。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它是一个24小时内的悬疑故事,但那个文化是我们的,人情关系是我们的,人际交往也是我们的,交往方式是我们的,逻辑概念也是我们的。
对于青年编剧,我想说第一要想好了是不是真的要做这个行业。第二要明白这个工作并非看起来那么容易,以为有写作能力的人就可以写剧本。这是一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工作。
第三,如果选择了这个工作,就要付出吃苦的代价。这个吃苦不只是体力和精力上的,甚至你要牺牲自己的生活,没有谈恋爱的时间,没有和亲人交流的时间。
第四,要准备接受不断打击,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以及豁然开朗,从痛苦到快乐的过程。如同在战场上死里逃生一样,这种痛苦纠结要摸索很久,这种痛苦是真正的痛苦。第五是不要自怨自艾,还没有做就开始起提防之心。请相信,至少我遇到的人里,当你真正有才华的时候,他会非常爱惜你,尊敬你。外界的尊敬和保护是来自于你自身的实力。
编剧是唯一一个不白做任何工作的职业,如果你对你的作品足够自信,在片方不收的情况下,我依然有足够的自信转给别人拍摄,甚至我来选择拍摄方。但如果你的作品自己都没有这个底气和自信的话,你为什么要把责任推给别人?没有资方愿意在投入资金的前提下,再花一笔钱更换编剧。
第六要虚心。我上学的时候很狂傲,什么经典作品都能找出毛病。当时我修读了影片分析的课程,在写分析作业时,大言不惭地挑作品毛病。我这门课的老师在评语上告诉我:“任何一部作品,当它被大家拿出来观赏的时候,都有它的价值,何况是大家一直奉为经典作品,你不去分析它,反而是批评,这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浪费自己的学习和青春。”从那以后我从最基本的美国类型片开始分析,洛奇,史泰龙,电影学院学生们不屑一顾的影片,我从这些基础影片分析开始,至今受益无穷。
最后一点是老生常谈的坚持。编剧是一个熟练工种,是润物细无声,逐渐豁然开朗的创作过程。当你看到成片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分歧、冲突不可避免,但是请相信我,当这个作品成为好作品的时候,大家对于曾经一度的冲突、矛盾都会释然,而这个过程会成为感情加深的助燃剂,反而使关系更加紧密,就如同共同打了一场仗一样,这种快乐不是每个行业者都能享受的,它远比你赚了一大笔钱来的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