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陆陆续续买了不少中国古代的典籍,买回来后就放在床头枕边,有点小时间就以读闲书的心态,漫不经心地阅读。因为是闲闲地读来,没有任何负担以及功利目的,倒觉得饶有意味,别有收获。有时想想,我们的老祖宗还真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古典文化的瑰宝,随便扯出哪一本来,都会让一颗心惊喜不已,饱享文字的盛宴。听说《山海经》这本书还是上小学时,从鲁迅先生的文章里知道有关《山海经》的一鳞半爪,也就是阿长所讲的精卫填海等故事。本来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山海经》是本讲奇谭怪传的书。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地理书!中学时学地理,学得眼花缭乱,觉得地理课本也枯燥无味,可是,《山海经》一本地理书也能写得这样精彩: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山海经》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人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山海经》里的文字大都简短可爱,干净利落,白描,有种朴素的大美,却又篇篇记述得引人入胜。所记述的,即使是现在仍然让我又向往又恐惧,恨不早生几千年,也能到此处彼处地游历一番。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写得怪诞可爱。记述的内容荒诞不经,从另一个方面,正映现了古人的想象力之丰之奇之广阔。“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看看这文字,多么简洁而又秩序井然,诗味十足。读这样的文字,怎不悦目赏心,兴致盎然。《山海经》里面也有一些后世流传广博、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神话寓言故事,像《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等,泽被深远,深得后人喜欢,也为中国的民间文学提供了流长的源远。“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狡。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这是精卫填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在民间口口相传下来,成了老祖母、老祖父讲给孙子孙女们的文学启蒙故事。《山海经》里也记述了关于女性的故事,悲壮而惨烈,最广为人知的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写到巫尤其是女巫的也有一些,现在读来依然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难怪鲁迅先生说得如此透辟:“中华文化本姓巫。”我爱《山海经》里那种原始情怀,那种活泼泼的生机。记得多年前,看李汝珍的《镜花缘》,里面有几章写奇花异草怪兽的文字,清丽脱俗,干净可喜,有一点点的怪诞,一点点的神秘,还有一点点的仙气,觉得他写的特别好看,看完一遍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只好又看了一遍。现在私下揣想,这李汝珍肯定是看过《山海经》的,也一定是喜欢得不得了,于是自己在小说中禁不住地借鉴了《山海经》里面的传说,然后自己由此发挥了出去,写了那些可爱的文字。而《镜花缘》后面的一些篇章就写得俗气了,文字俗气,内容也俗气。明人吴从先曾说过,“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缈之论。”这么一本美妙的书,读时确实应该有疏花瘦竹、冷石寒苔来做背景才相得益彰,心怡神旷,游思渺远。“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是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一诗,看来,渊明先生也是喜欢读、经常读《山海经》的,他应该是在孟夏季节、草木扶疏的小院里,就着清爽的微风闲闲阅读的。可见,《山海经》的知音颇不少。俗语所言,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以蛇想吞象来说人的贪婪。蛇能不能吞象,这样的壮观景象估计没人见到,但《山海经》里面有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山海经海内南经》)。”《山海经海内经》: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蛇能吞象,即使所吞的是小象,那该是怎样的巨蛇?“大地上有许多干涸的河流,它们只剩下躯干,而没有了血液;它们只留下了形貌,让我们追念昨天,想念当年的滔滔不息。”(张炜《古河之声》)想想,《山海经》里所记述的河流有多少现在也已没有了血液?甚至连形貌也没有留下。我也想念,想念当年的滔滔不息,想念当年的两岸草木丰美。看到一条微博,据国家统计局《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河流数量比20年前减少过半。中国已进入世界最缺水的十个国家之一。对生态的破坏,导致的将会是一个民族的毁灭。这也绝非是危言耸听吧。谢赫六法中有“传移模写”,说的是关于中国画画家写生。画家用画笔传移模写,而作家是用文字进行“传移模写”,《山海经》这本古老的书,可谓是为古老的山与海进行了精彩的“传移模写”,让几千年后的我们能够有幸一睹那些山与海的风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