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习性 >> 宋朝海水篇,登峰造极的文化高峰,挽救美国
大海啊,全是水。
上篇说了,宋朝实现了两个奇迹,第一它是唯一没有宗主国地位的大一统中原政权。简单的说,就是军事上极窝囊,谁都打不过,对谁都得叫爸爸。
第二个奇迹就是,宋朝把华夏文明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非内因灭亡的朝代。
这话有点不好理解,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去掉殷商周这三个断代还断不清楚的上古朝代,活最久的是谁?
是宋朝,想不到吧,宋朝一共历经18帝,共年,国祚最长。
黄炎培曾提出个历史周期律,大意是,历史政权(指封建朝代),都会经历兴起发展灭亡三个阶段,而它们的灭亡,都是因为无法解决内部矛盾。
注:这段话即著名的窑洞对,有兴趣的筒子自行翻阅,这里不便多说。
不光中国人这么看,老外也是这个观点。人类简史里说,帝国灭亡原因在于经济,开支越来越高,收入难以支撑,蛋糕不够分了,就会爆发内乱。
啥意思呢,新帝国建立初期,最有活力,因为原有体系被打破,旧贵族全被推翻,只有蛋糕却没几个人分。开国功勋们要么光棍汉,要么加几个老婆。但随着时间推移,子生子又生孙,人数越来越多,胃口也越来越庞大,帝国只好拼命压榨百姓,因为贵族是不可能劳动的,财富也不会凭空掉下来。
压榨到最后,体系再次崩溃,周而复始,历史陷入循环,一切推倒重来。
注:我只能说这么多,已经是尽可能字斟句酌了,没看懂的筒子请多谅解。
细心的可能已经留意到了,宋朝弱归弱,虽然谁都打不过,到处装孙子,可它真不是因为内部矛盾毁灭。
厉害吧,纵观三千年历史,这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打破了历史周期律啊筒子们。
如果没明白,想想各朝各代都怎么死的?西汉虽然禅让给王莽,但很快爆发了赤眉绿林;西晋亡于五胡,但五胡都是晋国国民,五胡乱华其实就是披了民族外衣的大起义;明表面亡于清,但崇祯皇帝上吊时,清兵还在山海关外呢……
宋朝灭亡前,并没有爆发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有人说,宋江、方腊、钟相杨幺,这不都是吗?但这些起义一是规模不够大,二持续时间很短,并未危及宋朝统治。宋江方腊那是北宋的事,钟相杨幺也是年,南宋被灭,那是年了,过了多年,总不能说,钟相杨幺立了大功吧。
有人又说了,这是蒙古不给机会,要是蒙古不动手,南宋也一样。话是没错,可前面说了,宋朝持续了年啊,如果对这个没概念,举个例子,唐朝一共年,这还是把武则天算进了老李家,把她排除,还得再少15年。
唐末爆发了什么?黄巢起义,席卷全国,从河南开始,一路打到广东,再从广东拐回头,绕了个弯,打到长安。
干掉唐昭宗的是谁?朱温,朱温是谁?黄巢老部下,所以说唐亡原因,藩镇只是假象,真正问题还是农民起义。
但宋朝撑了多年,楞没爆发过这种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且呢,宋朝环境,可比唐朝差多了。
唐朝是谁都打不过,宋朝也是谁都打不过,区别在于,宋朝要交保护费。一年几十万两白银,几十万匹绢,交了两百多年,算下来就是几千万两白银,几千万匹绢。
古代绢相当于货币,不考虑价格浮动,姑且粗略把一匹绢合一两银子,算下来宋朝缴纳保护费,总额超过了1亿两。
实际这个数字远远不够,因为还有其他开销,比如对方生日得送礼,派使者送礼,接见对方使者还得送礼……
这些全落到劳动人民头上,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宋朝压力这么大,却没有爆发像黄巢那样规模的农民起义呢?
甚至还可以带来一个反向问题,为什么宋朝人对赵家忠心耿耿?
我们举几个例子。
靖康之难后,金国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立张邦昌为帝,可金兵前脚刚走,张邦昌就把玉玺献给赵构,把孟皇后(宋哲宗皇后)请回来主持政局。虽然张邦昌名声不好,史书称其为汉奸,可你得这样想,连汉奸都忠心啊。
开禧二年(年),宋宁宗准备北伐,调吴曦任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招抚使,命他相机行事,配合北伐。
注:宣抚使、招抚使,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换了个名字的节度使。
吴曦是名将之后,祖父是吴璘,吴璘哥哥是吴阶(这俩不用介绍了吧)。吴家驻守四川,到吴曦这里,已经是第三代,所以吴曦在四川拥有相当高的人望。
吴曦认为南宋灭亡不可避免,所以兵权一到手马上向金国投降,被金国封为蜀王。四川人得知后,群情激奋,其中有个人叫郭靖。对,跟大侠郭靖同名同姓,虽然不会降龙十八掌,但其所作所为,一样有大侠之风(有说此郭靖即彼郭靖原型)。
这个郭靖职业是商人护卫,也就是保镖,吴曦降金后,四川人携家带口,成群结队沿嘉陵江逃走。吴曦派兵在白崖关(不可考,推测大概是向贵州走)阻拦,郭靖过不去,怒而跳崖自杀,临死前对其弟说道:“宁做赵家鬼,不做金国人。”
吴曦反叛消息传到宋廷,宋宁宗还没想好怎么办,紧跟着又传来一个消息,吴曦死了。
吴曦是十二月二十三日反叛,但他只做了两个月蜀王,同禧三年(年)二月二十八日晚,兴州(汉中略阳)一个管粮仓的小官杨巨源,联合一个低级军官李好义,集合了一百多人,趁夜闯入吴曦内宫,砍掉了吴曦脑袋。
这个李好义在吴曦中军任职,本在甘肃抗金前线,听到消息连夜赶回兴州(吴曦当时在兴州),联络了一批义士,其中好几个是吴曦亲兵。而在李好义等人动手时,吴曦亲卫纷纷逃走,无一人反抗。
所以整个吴曦叛金对南宋朝廷来说,就是两份邸报,一份报告吴曦叛变,另一份报告吴曦死了,啥也没做,英勇的四川人民内部解决了,这恐怕是史上最高效最迅速的剿叛。
宋朝人对赵家的忠诚,也能从崖山海战窥见一斑。崖山战败后,数十万军民跳海赴死,残阳泣血,碧波茫茫,犹如精卫填海般,遮住了整个海面。
如果蒙古不动手,南宋还能撑多久,真不好说。
宋朝为什么如此特殊?这里用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代为回答。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意思是,宋朝在精神文明上,创造了华夏民族的最高峰,无论科技教育,还是工商发展,抑或社保保障,宋朝都是古代史巅峰,没有之一。
严复也说:“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可以断言也。”
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尤其精神文化方面,是非善恶,都是宋代定下的标准。
很多学者认为,元明清三代,只是拾了宋朝遗产,并没有什么创新,至近代这近千年,中国非但没有发展,反而落后了,明清两代,大不如宋。
我们不讲大道理,只说细节,通过几个小故事,看看宋朝究竟什么样。
第一、王安石变法。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王安石变法被视为历史上最重要两次变法之一,另一个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直接导致秦国实现大一统,从道理上说,如果没有商鞅变法,中国现今可能是另一个欧洲,分裂成许多个小国。
王安石变法即没有带来显著后果(北宋还是被干了),也没能实施几年,可以说相当没存在感,它凭啥可以跟商鞅相提并论?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随后扩散到整个西方,俗称大萧条。大萧条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在罗斯福带领下,花了好几年时间,才逐渐从萧条中走出。罗斯福新政里,最核心的一个是农业调整法,一个工业复兴法。时任农业部长的亨利·阿加德·华莱士,是罗斯福不折不扣的左膀右臂。
这个华莱士是王安石的超级粉丝,年华莱士访华,一下飞机就询问王安石事迹,并求访王安石后人,只是不知道他是否如愿。
华莱士声称他从陈焕章博士的论文中,读到了王安石变法,并深受启发(陈焕章对王安石变法做了详细介绍,以西方经济学原理剖析了青苗法)。华莱士认为,王安石所处局面,与大萧条相似,所以他借鉴了青苗法,推出了振兴美国农业的制度---常平仓制度。
简单的说,青苗法就是农业信贷,王安石设立常平、广惠两仓,以两仓钱谷为启动资金,为农民提供信用贷款。粮食成熟后,农民可以选择还粮或者还钱两种模式,以价低者为准。
当然,青苗法还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还钱还是还粮,利息不同;农民依据财产分为若干等,借贷金额各不相同;允许对自由人借贷等等……
重要的是,青苗法包含了期货内容。农民在借钱时,已经与官府约定了粮食价格,不管将来粮价如何变动,偿还贷款时都以约定价格为准。
比如说你借款时,约定一斤米10文钱,你借了文,还钱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还文或10斤米。如果市场粮价一斤5文,那么你用米偿还,就等于赚了50文,而如果市场粮价过高,比如一斤20文,你就可以卖掉5斤米,然后去还文钱,等于赚了5斤米。
官府让利于农民同时,抑制了粮价。粮价高了,农民会自发卖粮换钱,粮价低了,又会花钱买粮,官府想让粮价多高,只需约定每年结算价格,市场便会自动调整。
这个不起眼的青苗法,实则包含了金融治国的大智慧。0年前古人所用的方法,被美国人学来挽救经济危机,你说厉害不厉害?
注:青苗法折算现金部分不得超过30%,另常平仓制度还包含王安石变法另一个核心内容市易法,但我们不是经济讲座,所以就不说那么细了。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
宋朝保障范围之广,名目之多,就是写一篇专业论文都不够,比如你能想象,汴京和临安早就有了设施完备的城市消防队。
所以这里只说几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且常见的东西。
一、举子法。这可不是鼓励你科举,而是生孩子,又叫胎养助产令。各州县乡村置举子仓,谁家生孩子,发米一石(宋代一石大概相当于斤)。
如果家庭特别贫困,养不起孩子,比如农村五等以下、城市七等以下户,官府发补贴,(4贯,大概相当今天0-元),丈夫还可免除一年劳役。
注:宋朝将田产20亩或50贯钱视为五等户标准,即贫困线。
二、贫民福利,居养院、安济坊、施药局。
居养院可以理解为养老院,但它并不仅收容老人,而是面向所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甚至包括一些无房无田赤贫家庭。
居养院生活设施完毕,尤其宋徽宗这个文艺皇帝,搞的简直称得上奢华。
冬天有火炭,夏天有凉棚,漆金用具,被卧不是羊毛毯就是丝帛,孕妇配月嫂,婴儿有奶妈,每人每天定额配口粮,肉米油盐皆有。
医院,除了住宿还可以看病,而施药局则是只负责免费诊断和配药的机构。
注:其实宋朝居养院规模普遍很小,一般只能容纳百人,而且南宋后期财政紧张,居养院制度名存实亡。另居养院名称很多,还有诸如福田院、广惠院、安养院、病坊、太医局、惠民局等等,功能都差不多,所以只挑三种最具代表性的。
第三,宋朝上访制度
宋神宗年间,有个叫程昉的太监,被派去河北路监修水利,工程没干完,程昉先听到了一个消息,有多名农户,打算进京告他的状。
程昉可能不太懂水利,工程进展慢,耽误了秋收,还淹了不少庄稼,老百姓难免一肚子气。
程昉急忙把当地县令叫来,训斥了一顿,吩咐他们赶紧派人,把这些刁民拦住,千万不能让他们去。搁今天说,这就叫截访。
截访人员快马加鞭,追上了农户,但这事不好说,因为宋朝专设了两个机构,一个登闻鼓院,一个登闻检院,就是给老百姓进京告状的,谁也不能阻拦。
农民们也不傻,看到有人来了,多了个心眼,就改口说不是告状,而是送感谢信。程大人干的好,干的妙,干的呱呱叫,所以我们去鼓院宣传宣传程大人功绩。
这话一说,正中截访人员下怀。
“你们一群百姓,有文化吗,会写字吗?知道这个字念啥吗?连傻字都不认识,你说你们会写个啥。这样吧,你们回去,写信这事我们代劳。”
一场上访就这样戏剧性流产了,王安石看到表扬信,非常高兴,大大夸奖了程昉一番。但纸包不住火,河北几个县遭水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宋神宗耳朵里,下诏免了那几个县的税,程昉也被查办。
登闻鼓院和检院的区别是,百姓告状,必须先去鼓院,鼓院不受理,才能去检院。如果检院也不受理,就可以要求检院出具书面不受理理由(判状),有了判状,老百姓可以直接拦御驾告御状。
一定要有检院判状,要不然就是袭君重罪了,如果检院不给咋办,别急,可以去御史台告他们。
原则上送到鼓检两院的诉状,必须转达御前,皇帝当然没时间看,但他会指派专门官员审理,所以宋朝老百姓,告个御状甚至见皇帝一面,那是相当容易。
鼓检两院也不是啥案子都接,北宋相对严格,只受理大案,啥是大案咱也不解释了,不重要,因为到南宋就改了,条件改的那是相当宽松。
举几个例子,古代审案免不了用刑,这是法律允许的,所以也免不了挨板子挨多了,如果你觉得官员故意整你,就可以上访,行刑人带差官一起告。
你觉得有冤情,官员徇私舞弊或者他就是个猪脑袋,逻辑感太差,告他;程序不合法,告;官府侵占田产,告;横征暴敛,火耗银子加太多,告;乱收费,告;索取贿赂,告告告……
基本上啥都覆盖到了,所以这规定等于就是说,欢迎大家随时随地来告御状。
老百姓告御状,这其实是越级诉讼,已经越到天上了,不可能再高了,那么有惩罚不?历朝历代虽然也允许告御状,但都有惩罚。
大明律规定,越级申诉者,笞五十。管你有理没理,先打五十大板再说,这不仅指告御状,应该县里审理,跑去州府告状的也算。
但宋朝表示,来来来,随便告,拼命告往死里告,都没关系。说到这个无惩罚,宋朝最绝的是,告御状诬告都没关系。
古代刑法有一条叫“反坐”,就是如果你诬告别人,你告他什么罪名,你就得担什么责。比如你告别人杀人,查清你是诬告,那你就是杀人罪。
而南宋专门出了一条越诉法,禁止官府对上访民众,另立罪名打击报复。一位名叫吴雨岩的南宋判官就说:“天下未闻有因诉吏而坐罪者,明知其带虚不坐,明知其健讼亦不坐,盖诉吏犹诉贼失物,终无反坐也。”
从来就没听过因为告官而坐罪的,明知道他在胡扯八道,你一点辙没有。
所以这老兄不禁哀叹:“官终弱,民终强。”
官员感叹民强官弱,这恐怕是宋朝仅有绝景。
那么宋朝这个制度执行的如何呢?我们再举个例子,这次是大权臣蔡京。
宋哲宗年间,开封有个大户向氏,想在自家祖坟修个寺,这向氏是向太后的亲戚,于是蔡京大笔一挥,圈了块地给他。
其实吧,这是块空地,估计是皇家的,但可能面积不大,而且周围有人住。向氏拿了批文,就去要求邻居们赶紧搬走,别妨碍他盖庙。
邻居们不满,跑去开封府告状,时任开封判官的范正平(范仲淹之孙)做出判决:“强拆不合法,要依法保护民众权利。”
但邻居们还不满意,这次直接去了登闻鼓院,最终蔡京自掏腰包,赔了二十斤黄金。
有人说,宋朝也许不是最富的朝代,毕竟国防压力大,军队开支大,像南宋赋税,那是真不低。但宋朝一定是幸福感最强的朝代,因为它是个扁平化社会,阶层差距最小,社会最公平。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虽然宋朝一样常闹饥荒,厉害时一样到处死人,甚至出现了人肉市场,但这不能掩盖,宋朝在社会公平,人人平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诚然,宋代很多保障制度只是充门面,比如居养院,一个州只能容纳一百人,有多大意义,但门面也比没有好,何况宋朝在经济宽裕的时候,努力实施这些惠民措施。
别的不说,仅就这个上访制度,就足以使宋朝在平等方面,登上封建社会巅峰,其他朝代无以望其项背。
宋朝虽然弱,但它的百姓,真的远比其他朝代幸福,恐怕这才是宋朝得以维持多年,却没有毁于农民起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