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习性 >> 务本为怀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1
左公的家教家风堪称后世楷模
左宗棠疼爱儿子,但却不希望他们做官,对能否考上科举也不在意。相反,他多次告诫儿子:吾生平志在务本,耕读而外,别无所尚;三试礼部,既无意仕进,时值危乱,乃以戎幕起家。以不求闻达之人,后来作了一番事业,封侯拜相,取得了极高的荣誉地位,“此岂天下拟议所能到?此生梦想所能期?子孙能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吾心慰矣。”
他认为自己的遭遇只是一种奇迹,是时势造就。而封建官场中的黑暗一言难尽,想要在官场站住,就必须作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官场中谄上骄下,勾心斗角,卑鄙无耻的事应有尽有,他实不愿儿孙们再陷进去;他告诉周太夫人说:“霖儿(孝威)兄弟总是读书家居为是,断不可令作官,致自寻苦恼。”给孝威的信也说:“我生平于仕宦一事最无系恋爱慕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
他对儿子们都很了解,父亲性格“孤梗刚直”,儿子们也差不多,都不是当官的料,而且天分也都不太高。长子孝威书读得较好,也很孝顺,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但27岁就病逝了。二子、三子和四子都只考上秀才。
左宗棠遗留的家风,除了“断不可令作官”,还要求子孙有真才实学,能自力更生,勤俭度日,忠厚做人,决不能依仗父辈的权势作威作福,或凭借留下的遗产坐享其成。他和林则徐一样,持这样的非同一般的见识:
如果子孙有出息,他们不需要你留遗产;假如子孙没有出息,留下遗产对他们也没有好处。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走极端,不给后代丝毫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适度,把握分寸。可以这么说,以他的地位官爵,留给子孙的实在是够少的了。他在去世前9年就立下了分配遗产的遗嘱,写信告知二子孝宽说:
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儆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樽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大约廉余拟作五分,以一为爵田,余作四分均给尔辈,已与勋、同言之,每分不过五千两也。爵田以授宗子袭爵者,凡公用均于此取之。
两年后(光绪四年),又再次向几位儿子说明:“尔等四分,各以五千金为度。”
左宗棠在家书中告诫儿子:“享受不可丰,恐先世所贻余福至吾身而折耳。”“先世所贻余福”,是指左家世代积德行善、利人不利己的家风。
后来左宗棠位高权重,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曾经在一家书中说:“自入关陇以来,首以赈抚为急,总不欲令吾目中见一饿毙之人吾耳中闻一饿毙之事也。”左宗棠在家书中提到的“助赈之事”,就有六十六处之多。
据民国史家秦翰才所著《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中记载:
“他得意后,依旧乐于帮助亲族,帮助师友,帮助属僚,帮助地方义举。这样,就常挥霍掉廉俸所入的百分之九十五。”
左宗棠于咸丰十二年(年)任浙江巡抚,以后历任总督、钦差大臣、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前后20余年,不说那些“例规”和“允许”的收纳,单是养廉金每年就有二三万两银子,每年他只留给家中二三百两作为家用,如果将余钱积存起来,至少也有四五十万两,但他从不积钱,只是随手散去。他早作好准备,只留下2万两银子给子孙,每个儿子两,他认为足够了,儿孙们应自己努力,不要依靠祖宗。生活艰苦些,才能成才。
他有—句名言:“惟崇俭乃可广惠。”他不仅教导子弟俭朴度日,自己也过着俭朴的生活。当了督抚以后,仍然是“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緼袍”。据说,现在办公室人员用的套袖,就是他的发明。他多年亲自书写奏疏信件,确是常用布袖套保护衣袖的。他的门人王家璧(孝凤)的衣袖也经常坏,见到文襄公着套袖后,很有启发,也仿效起来。写信给他说:“璧时见客,亦衣袖露两肘,盖苦肘常据案,袖着处洞然。昨天营中见我师治军书,着布护袖,归而仿为之,因号‘宫保袖’。拟赋一诗,比之周公舄、夫子袂、诸葛巾、李西平绣帽,以彰勤邦俭家之美德,为后世法式,且藉以解嘲焉。”王家璧为此写了首《宫保袖歌》。
他写后随即送给左宗棠。左宗棠也很幽默,说读之不禁为之起舞,而屡舞又因衣袖破便露出肘了,不知你的衣服好不好?回信的全文是:
“奉读大著《宫保袖》一首,兴会飙举,为方袍幅巾大增声价,读之不禁为之起舞。乃一舞而袖长,屡舞而肘见,不如先生之袂良矣,其将敛手以退乎?愚弟宗棠顿首。”
“宫保袖”因而出了名,人们都知道左宗棠生活俭朴。留钱干什么用呢?为多做好事,如救济灾民和穷苦无告者,帮助清寒知识分子,以及公益的事:修兰州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购买羊种扶贫,将南方菜种、桑秧等移植西北等等。他还按时接济贫苦族人和外家(周夫人娘家)子弟,并在左家塅办义仓、义学。他指示家人说:
“族众贫苦患难残废者,无论何人,皆宜随时酌给钱米寒衣,无俾冻饿。”“凡我五服之内兄弟贫苦者,生前酒肉药饵,身后衣衿棺木,均应由我分给。”
周夫人娘家以前富有,后来中落。左宗棠每想起从前贫寒时赘居周家,总不免有恻然之心,因此经常周济内侄们。这些就是“崇俭乃可广惠”之意,就这样“广惠”,他的几个养廉金自然所剩无几了。
他对族中子侄们给以帮助,只止于救济危困。有许多族人,也有女婿、侄儿等,看到他作了大官,纷纷不远千里来找他谋个一官半职,他对此则一概拒绝,遣送回家,每人还得送给路费十余两至四五十两不等,根据家庭情况和本人态度来定。这么多一批一批亲族来找他,不仅花了他不少钱,也使他大为操心。他不禁感叹说:“我年七十矣,从未得子侄之力,亦并不以此望诸子侄。乃子侄必欲累我,一累不已,乃至于再,何耶?”
来找左宗棠有所请托的,不仅是族人、亲友,还有同乡、世谊、部下等等。有些人还带来礼物,现代谓之“走后门”。左宗棠对重礼一概不收,因为显然是贿赂。传说一个故事:一次有一位下属来拜望他,临走留下了一坛子泡菜作为小礼,左宗棠见礼物不贵重,也就收了。客人走后,家人打开坛子一看,原来是一坛金子。左宗棠立即命人将来客追回,将“礼物”退回,还批评了一番。看来,现在向当权者送礼、行贿,方式五花八门,在香烟盒中装钱,在古玩中藏金等手段,都曾“师法古人”,并颇多创新。
西安碑林保存的左宗棠楷书“天地正气”碑刻
又有一次胡雪岩从上海送给他一份礼物,其中有一架金座珊瑚顶和两支人参,他将这两件贵重礼品退还给他,只收了一些食品,自己也还报一些甘肃土产。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常说:“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一生廉洁,经手西征军饷达几千万两银以上,即使是按官场例规,他可享受的一些补贴,也—概不受,大多是送与灾民。
他不仅不要钱,不收藏珠宝异物,也不收集古籍字画。曾国藩曾记下他的话说:“凡人贵从吃苦中来。”“收积银钱财物,固无益于子孙;即收积书籍字画,亦未必不为子孙之累。”曾国藩在日记中赞叹说:“多见道之语。”(至理名言)左宗棠还说过:“吾本无珍异之物。”他的四个儿子都没有珍宝异物,也没有名贵字画。据三房曾孙左景伊先生回忆:
“我少年时有一次偶然翻检父亲遗下的一束字画,大多是朋友馈赠,其中有一幅署名文徵明的画,我告知母亲是幅名画,母亲说,那是父亲买的,后来发现是件赝品。伯父们的家里也没有听说有什么名人字画或古董。”
“祖父分得了五千两银子,置办了些田房产。几位姑母出嫁,又花掉了一些,所剩无几。父亲一直在外工作,每月有薪俸余元,勉强可以养活我们。他不用家产田房租钱,家产由伯父掌管。”
“父亲去世后,遗下母亲和我们兄弟姊妹一大摊子,就全靠微薄的田、房租生活,景况也十分窘困了。我们分了家,祖母、伯父、母亲每人一份。母亲每年可收石租谷,合四五百元,另外长沙城中有几所小房子,每月共收房租二三十元,全年总共收入约八九百元,我们有10个兄弟姊妹,母亲是开明的人,让我们两个兄弟、八个姊妹全都上学。我们回到长沙以后的那几年兄弟姊妹上小、中、大学的都有,每年学费就是一笔大数目。家中尽管收入不多,但排场仍是要维持的。左家情况也不都一样,有几房会经营些,有几位伯母带来了丰厚的妆奁,境遇就好些或好得多。但据我观察,多数都是不很富裕的。伯父们大都死得过早,堂兄弟们都在外辛劳奔波,当教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的都有,也有赋闲在家的。没有出什么大官、大军人,或商贾富豪,大都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也符合文襄公所望于子弟的吧!”
左宗棠自己立身行事与教育后代说过许多经典的话,其中有幅题于江苏锡梅园的对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住,向宽处行。
“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就是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而且,往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和智慧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左宗棠自写志向对联
“结中等缘”和“就平处住”,就是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不为有功之功,固功莫大;不为有名之名,固名莫厚。高潮过后,很可能就是低谷。所以,常常事以急败,不如缓得。盈极必衰,不如取中庸而守常。
“享下等福”和“向宽处行”,就是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事时留有余地。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这也正如诸葛亮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诩为“今亮”的左宗棠颇赞赏先贤箴言。
左宗棠手书
这副对联最关键的思想内涵,是在矛盾中求得平衡,在前进中把握平衡。
《紫薇斗数》中说:吉神太露起争夺之风,有势用尽,有福享尽,乃未懂收藏之道。
《易经》有言:事不做尽,势不用尽,话不说尽,福不享尽,凡事在不尽处,意味最长。
佛理:发上等愿,心存济世,乃大贵之内命相;结中等缘,乃太过热心不妥,太过则热病丛生,太冷则枯木寒岩;享下等福,乃惜福之义。
可见,左宗棠的这幅对联是汲取了古代经典和佛理概括出来的精辟之语。
作者简介
陈明福,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原海军大连政治学院专业技术四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大连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颁奖会上,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合影
已出版专著、作品36部,逾1万字,还有多部待出。已出版的有《“重庆”舰举义纪实》《海疆英魂》等四部中华名舰系列,《杞忧集》等三本杂文,《朱可夫兵法》等两部军事谋略论著,《古今海战》等七本海洋科普读物,《古今海战》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沧桑旅顺口》等五部纪实文学,《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苏东坡大传》等六部人物传记。年6月,《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获五年一评的第四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颁奖词曰:“古稀之年的陈明福,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充沛的激情,历时六载,寻着晚清名将、中兴名臣左宗棠的足迹遍访关内塞外、天山南北、万里海疆,查阅搜集了数千万字的史料和不少趣闻轶事。作品气势恢弘,文笔流畅,叙事生动,成功塑造了左宗棠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了这位民族英雄传奇的人生历程,填补了百余年来在左宗棠传记写作中的缺憾和不足,并对有关左宗棠的种种争议,亦力求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年被评选为大连市文艺界“十位有影响的人物”。年8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徐锦庚著的4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器晚成》,《人民日报》9月7日副刊发表《以沉雄之笔写峥嵘岁月》字的评论文章,《浙江日报》也发了张宏图的评论。《现代金报》发表张登贵《一部书,两个人》的评述,《宁波日报》《衢州日报》等转载。结语是:中国,太需要这样有品格的知识分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