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习性 >> 精卫填海不是无理取闹山海经里可能隐藏着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
《精卫填海》是我们最熟悉的神话故事之一。但是,我们很少有人能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神鸟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呢?有的人说,这是因为精卫被东海淹没了,他要报仇,所以誓言要把东海填满。有的人说,精卫很善良,是为了防止其他的孩子也遭到海水的伤害,誓言要把东海填平。这显示了精卫的坚强不屈,不达目标绝不罢手的精神。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很熟知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似乎都在做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事,那么这样的神话有何意义呢?难道这是古代的毒鸡汤?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场上古时期的全球性大灾难。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精卫填海》背后的真相。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精卫填海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为了能够喝到瓶子里的水,不断地拿起石子扔到瓶子里,让水位上升到他能够够到的地方。那么精卫往海里扔石子,虽然这个行为对海平面的影响微不足道,但是精卫这个行为本质上和乌鸦是一样的。难道说,精卫往海里扔石子,是想让海平面上升吗?在《山海经·北山经》中,关于《精卫填海》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意思就是说,发鸠山上有一种像
一样的鸟类,长着花头白嘴红脚爪,她生前是炎帝神农氏的女儿,名字叫女娃。她喜欢在海边玩耍,结果有一天被大海的巨浪吞没了。她死后灵魂不甘心,变成了一只小鸟。小鸟叫声就是“精卫”,“精卫”的意思就是“自詨”,所以大家叫这只小鸟“精卫”。那么这个“精卫”每天从远在里之外的山上拿着木头树枝石块等东西往大海里丢,目的就是要把这个大海堵满。有人说他是为了报仇,也有人说它是为了后人不再受到水难。
按照这个故事的描述,是非常难以置信的。那么小的一个鸟,每天它的能力是有限的,能衔来的石头木块也是少数的,它要去努力要去填满一个汪洋大海,这实在不太可能。毕竟大海怎么可能填满呢?我们再仔细看看《山海经》中的描述: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个“堙”字拆开来,是一个“土”字加一个“垔”字。而这个“垔”的本意是江河的源头。那么旁边加上一个“土”字呢?就是把土堆在源头上,也就是把水堵起来的意思。也就是说,《精卫填海》的本意其实是要把海水堵住,不让海水流进来。虽然这个方法显然不会奏效,但是缺乏足够知识的上古仙人们,用土掩水的质朴道理,去解决海水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精卫不让海水流进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了解精卫填的是哪里的海。
我们都知道,《山海经》不只是一本神话书籍,还是一本山川地理之书。既然《精卫填海》中有提到发鸠之山、西山、东海、漳河四个地名,想来不会没有根据。那么《山海经》中的发鸠山在哪里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精卫生前既然是炎帝神农氏的女儿,那么当时他生活的区域就一定在炎帝部落的范围内。虽然目前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几个地方都在争这个炎帝故里,但根据考古的发现,炎帝部落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华北地区,黄河中下游附近。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会迁徙,所以才会有很多不同地方的考古遗存。
而根据考古学界的探究,发鸠山很大可能就在山西长治市长子县境内。因为长子县是个千年古县,这里是上古帝王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子建有上党第一大城;西汉时期始置长子县;秦汉数百年也一直是上党郡治所在;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在长子县称帝建立西燕,并以长子县建立都城。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长子都是上党的中心。并且直到现在,那里还有着神农城、炎帝陵等众多文化遗迹。所以故事中的发鸠山应该就是长子县境内的山脉。
那么东海又在哪呢?这得先提起上党一带民间关于《精卫填海》的另一种说法。话说炎帝神农是在上党盆地尝百草,治水教农,是炎帝神农氏的女儿。女娃在跟随父亲炎帝治水的过程中,不幸在漳河淹死。
但是女娃治水是为民牺牲,所以后人敬她为漳水之神,还在发鸠山浊漳水的发源地建庙祭祀她。后来这座庙得到宋徽宗的亲封,名为灵湫庙。既然女娃淹死于漳河,女娃变成的精卫鸟所立誓要填平的东海,自然就不会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东海了。漳河有浊漳河和清漳河之分,浊漳河是上党地区最大的河流,是上党的母亲河。浊漳河在先秦时期被叫做“麓”,是因为它的水势之大而有名。以前浊漳河每到夏季经常爆发洪水,若是上古时期水患更加频繁,可以想象有多惊险。
此外,《山海经》中说精卫鸟是要填平的东海是“漳水之源”,也就是说东海是漳水的源头。而在古文中,“西山”和“东海”是表示地理方位的词汇,意思是西边的山和东边的海。而从地图上看,漳河从山西长治途径河北,最后经由天津汇入渤海。而渤海就在东边,所以渤海就是源头,也是精卫要填的海。事实还不止如此,考古学家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发现在全世界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大洪水传说。而华夏神话中的大洪水相当漫长,从上古三皇一直延续到尧舜禹时期,共经历了约有七千六百年。不仅如此,《精卫填海》所表达的意愿,并不是说当时的先民们要填平大海,而是要希望用土壤或是石头来阻挡河水或是海水,保护自己的家园。
根据考古学家的计算,大约在一万年前,也就是炎帝时期,渤海、黄海、东海、甚至现在的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往南一直到台湾,都是一片完整的大陆。甚至这块区域一直往西连接到了现在的东部沿海陆地。而之所以陆地会消失,就是由于史前大洪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史前全球性海进事故。而为了探究造成史前大洪水的真相,近些年考古学家、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采集资料发现,背后的原因可能和两种大灾难有关。
首先就是船帆座超新星大爆炸。根据天文学家观测,船帆座超新星大爆炸一共是经历了两次,一次在大约1万年前,很可能不是精卫所在的时代;而船帆座超新星大爆炸是第二次,则和精卫生活的年代非常接近。这次的超新星大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波影响到了整个地球。当大爆炸的能量达到地球之后,首先就是对占据地球70%以上的海洋进行扰动,很可能由此引发巨大的海啸。而如果当时精卫所在部落在沿海地区的话,很可能就是被这次海啸淹没了家园。并且这次爆炸持续的时间也相当久,估计是有几个月到一两年的时间。而爆炸期间,超新星所产生的高温融化了大量的冰川雪水,导致黄河水位急速上涨,改道流入当时和北地区的漳河。漳河水患也由此爆发,淹没了周围一些部落的聚居地。
那第二个灾难就是白洋淀陨石雨,大致也是发生在五千年前。而这次的超新星大爆炸影响到了一些天体的运动轨迹,导致白洋淀附近经历了一场比较大的陨石雨。这些陨石不仅破坏了人们的生存家园,更是将地面砸出来一个个的大坑。在经历了降水或是河流流经之后,白洋淀地区就变成了一片汪洋。每到雨季或是河水水量增加时,白洋淀附近就会水位暴增,造成比较大的洪水,侵蚀人们以前的聚居区。对精卫所在部落的先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不仅如此,考古研究证实,早在八千多年前,北大西洋巨大冰盖的融化曾使海平面大幅上升;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大约1,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水淹没。这一切造成了14.5万人类向西迁移,寻找更适合的耕地。这似乎都在佐证大洪水的事实。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还描述:洪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晚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峰;只有住在山上和逃往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巧合的是,纵观整个三皇五帝时代,华夏部落的核心从东部平原再到中原、近南地区,这正是由低海拔平原向高海拔高原迁徙的过程。这些迹象都在表明,迁徙很可能就是在躲避大洪水。
所以我们再来看《精卫填海》故事中“女娃游于东海”,就可以认为是炎帝族向东部沱江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溺而不返”,也就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事实上,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之间的长期战争和冲突,也是因为大洪水造成生存地域减缩,而不得不发生大战。所以在我们看来,天真烂漫的神话故事,可能都是每一代人的苦痛回忆。虽然先民们能力有限,但还是在不断地尝试去用自己的力量改造生活的家园,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在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之前,我们也应当对大自然保持足够的敬畏,提高自身防范灾害能力,团结一致才能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们下期再见!
¥30新版全18卷山海经全集无删减完整山海经神兽彩图珍藏版山海经京东好评率93%无理由退换¥83.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