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诸葛亮曹操陶渊明他们都有不为人知的另

发布时间:2024/12/4 13:24:38   
95后、00后的很多小伙伴,可能都不知道下面这个东西叫什么了吧?70、80后则是比较熟悉的。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Mp3,也没有CD机,想要学英语或者听音乐,都需要这个叫做“磁带”的东西。不少小伙伴家里现在可能都还保留了当时买的一摞厚厚的磁带吧?那时候的磁带容量很小,一盒一般只有10几首歌。磁带又分为两面,一面是A面,一面是B面。比如上面周杰伦的这盒《范特西》的磁带,一共就只包含10首歌,A面和B面各5首。其中A面的第一首歌,往往称之为主打歌,一般是歌手和唱片公司最大力推荐的作品。因为磁带只能按顺序听,所以往往把最好的放在最前面。这盒《范特西》的磁带,A面的第一首歌是《爱在西元前》。这张专辑发行于年,至今快20年了,但是上面很多歌现在还很流行。磁带A面的这些歌,一般是歌手精挑细选的,最能代表歌手的风格。不过很多歌手为了求变,也会唱一些和自己风格不同的歌,这些歌一般就放在B面,因此,B面就成了多元化和丰富性的一个代名词。现在,B面这个词就有了这样一个引申的涵义,用来表示和一般印象不同的另一面。小仙今天就通过几首诗词,来聊聊我们熟悉的几个历史人物的B面,可能会让你感觉和以前的印象大不相同哦!第一个来说说诸葛亮。在历史课本上,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三国演义》和由三国衍生出的传说、故事、游戏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算无遗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能够呼风唤雨;所以鲁迅先生评论《三国演义》时说: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而在语文课本上,前后《出师表》又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丞相形象。不过,诸葛亮可能还有热血豪放、仗剑江湖的另一面,证据就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这篇传记中有“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的句子。那么这个《梁甫吟》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汉末的一首乐府五言诗,原文如下: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这首诗写得比较平实,就是将春秋时期齐国相晏子使计谋,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功高震主,晏子建议齐景公早日除掉他们。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却没有桃子了,非常生气;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而古冶子见到同伴自尽后,也选择了自尽,于是晏子兵不血刃除掉了三个勇士。在后世,很多人都歌颂晏子这个计谋,这个故事也成了三十六计中“借刀杀人”这一计的来源。但是《梁甫吟》这首诗却看不起这样的阴谋,诗作认为,这三个勇士都是对国家有功的人,而且均是正直刚烈的侠士,对他们进行了歌颂;而对于使手段的晏子,予以了谴责。现在我们再看诸葛亮,他平时喜欢吟诵的竟然是这样的游侠故事,可见心中的热血。纵观诸葛亮出山之后的谋略,也是阳谋多,阴谋少,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内心根本不屑于使损人不利己的阴谋吧。第二个我们来说说曹操吧。曹操是三国形象最为复杂的人物。在历史课本上,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在《三国演义》和民间作品中,曹操往往是白脸的奸雄;而在语文课本上,《短歌行》、《观沧海》等,无不显示出曹操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他和儿子曹丕、曹植一起引领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然而年轻时候的曹操,也曾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有诗词和历史为证: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看过三国的人可能都知道,这首诗说的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事情。汉献帝初平元年(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取得了一些小成果之后,这支联军就变得各怀鬼胎,很快土崩瓦解。历史记载,当董卓从洛阳逃往长安之后,当时的诸侯都不发兵,只有曹操独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可惜大败而回。之后十八路诸侯开始互相残杀,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从此诗和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并不是一个乱世奸雄,而是一个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他的目的可能正如他之后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的那样: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可惜的是,在现实面前,理想显得不堪一击,曹操最终也活成了自己当年讨厌的模样,渴望屠龙的勇士,最终变成了恶龙。最后来说说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在后世也被当成隐士的代名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是古诗词中的名句,也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和人生境界。可是历史上的陶渊明,也是有脾气的人:只因为不想给上司鞠躬,就辞官不干了,这份勇气和暴脾气,足以让无数苦逼的上班族汗颜吧!陶渊明的很多作品,也透露出了自己的思想,比如下面这首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首诗引用的是《山海经》中的两个故事,一个是精卫填海;一个是刑天与天帝相争。精卫填海的故事是说,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之后,化为一只叫精卫的小鸟,这只小鸟不知疲倦,衔来各种树枝小草,发誓要把东海填平;而刑天是炎帝手下大将,著名的魔神,被黄帝斩首之后,他的双乳化为双眼,肚脐化为嘴巴,依然拿起斧头和盾牌,不依不饶的和黄帝相争。陶渊明这首诗极力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可见陶渊明的心中也是有一团烈火的,他选择隐居,并不是消极避世,只是不想和当时的朝廷同流合污而已。说到这里,想起文学和现实的区别。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复杂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都变得扁平化了。比如很多的网文,男的都帅气多金,女的个个温柔貌美,这样的人物看上去很美,但是毫无生命力,真正伟大的作品才能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物和人性。这样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也更能打动人。对于历史上的人物也是一样,当我们了解到他们的B面之后,是不是觉得更加亲切,更加真实了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9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