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形状 >> 头号女汉奸,不服判决,入狱后拒绝特赦,声
如果世界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是汪洋中不起眼的扁舟,随波荡漾,顺流而下者,方能在人生的修行中保持前行,逆流而上者,则与人生的原本方向背道而驰。
有这样一个女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不清人生的选择,用所有筹码押注错误结局,将自己推入无望的深渊。同样也是这个女人,及笄之年便已加入同盟会,凭借着父亲的实力,坐拥万贯家财,后来借着丈夫的头衔,位居第一夫人。
陈璧君但不论这个人爬得再高,也是无用的。
毕竟以身犯险践踏无数革命烈士的身躯,她就是近代史上遭世人唾弃的大汉奸汪精卫之妻陈璧君,即使是锒铛入狱也不知悔改,甚至拒绝国家特赦,泪流满面地诉说着自己无罪的谎言。
汪精卫与陈璧君出身豪门,年纪尚小便加入同盟会
陈璧君本是广东省新会人,于年在马来西亚出生,陈璧君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有着“陈百万”这一响亮名号的南洋大富商陈耕基。
陈耕基是南洋巨富,与南粤先贤梁启超是同乡,同属新会人,即今广东江门新会区。
年轻时,陈耕基凭借着自己卓越的经商思维和眼光,携妻南下,到南洋一带闯荡,经过一番努力拼搏之后,成为了马来西亚富有的橡胶商,同时摇身变成一位体面的绅士。
梁启超由于家境殷实富裕,生活中出手阔绰,陈璧君一次偶然听到有人称呼自己的父亲为“陈百万”,当时的陈璧君年纪轻轻,泼辣劲十足,她认为大家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他们眼红自己家的财产。
于是对着众人大声愠怒道:“别说百万了,就算是千万,我家也有,你们怎么不叫我爸陈千万?”
由此可见,陈璧君向来颇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这与她所受过的教育密切相关。陈璧君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良好的中英文教育,在女子很少读书的那个年代,便在年仅15岁时就进入了璧如女校学习。
陈璧君年,孙中山先生为了促进革命力量的发展,不断壮大成员队伍,特意从日本来到马来西亚槟城,在这里建立起了同盟会。
在父亲陈耕基的影响与号召下,陈璧君对参加同盟会的活动,表现得十分积极,在活动期间,她不仅热情高涨,而且活动能力也很强。
鉴于陈璧君优秀的表现,年仅15岁的她便正式成为了同盟会会员,而且年纪最小。
同盟会初次相遇,一见钟情芳心暗许
在同盟会工作时,陈璧君经常和文书打交道。你来我往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个笔名为“精卫”的异性青年,也就是我们世人熟知的汪精卫。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祖籍在浙江绍兴县,年于三水出生,年长陈璧君8岁,因为一开始就用笔名精卫参加革命,于是大家都习惯称他为汪精卫。
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汪精卫也一同来到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习如何宣传革命思想。26岁的汪精卫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不经意间,陈璧君对他一见倾心。
汪精卫俩人一见如故,很快便坠入爱河,而陈璧君也以决绝的态度,退掉了父亲为她谋划好的豪门婚姻,拒绝与另一著名华侨之子结婚,一心只想与汪精卫执手一生。
无奈之下,对女儿一向宠爱有加的陈耕基只能妥协答应。
于是年,陈璧君与汪精卫在众人的见证下,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与汪精卫结婚后的陈璧君,一改往日温柔贤淑的形象,日益变得泼辣跋扈。时常以领导者的姿态替自己的丈夫出谋划策,想要妥善安排甚至掌控汪精卫生活和工作的里里外外。
仿若连体人一般,执拗地把自己的人生与汪精卫紧紧绑在一起,似乎一刻也不能分离,而汪精卫对此也乐于接受。
汪精卫与陈璧君、曾醒、方君瑛在法国本性初显,为夫张罗一切
年,汪精卫顺利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写来一封书信想要与他义结金兰续兄弟情义,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兰谱。收到信和兰谱的汪精卫不不胜欢喜,决定应蒋介石之约,与其结拜为兄弟。
正当汪精卫想要回信并以“介弟”称呼蒋介石时,看在眼里的陈璧君赶忙生气地走过来打断了汪精卫,并对他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蒋介石,也不想迎合汪精卫做他的大嫂。
眼看妻子不高兴,汪精卫赶忙撕掉回信,重新写,结拜之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但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对汪精卫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就这样,陈璧君逐渐有了“雷公老母”的称号。
汪精卫与蒋介石实际上,汪精卫生来性格阴柔,做事瞻前顾后,不够果断。遇到拿捏不准的事情,总会第一时间与陈璧君商讨,询问意见,陈璧君自然也是当仁不让,在为丈夫出主意这事上表现得非常积极,事无巨细,均要插手过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汪精卫对抗战表现得十分消极,充满了不作为,与此同时,陈璧君出于对蒋介石的不满,怂恿汪精卫另辟蹊径,反蒋夺权,甚至主张要对日本和平。
在陈璧君的推波助澜下,汪精卫叛国投敌的道路走得愈加坚定有力。即使建立傀儡政权、成为遭世人唾弃的汉奸,陈璧君也仍然对丈夫予以理解,并声称自己坚信汪精卫是无辜的。
汪精卫与陈璧君年,南京伪政府在汪精卫的策划下得以成立,美其名曰“国民政府”,此时的陈璧君顺利到达权力巅峰,坐上了“第一夫人”的头把交椅,以新的身份继续为汪精卫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坐实了头号女汉奸的罪名。
年,汪精卫重病之下,生命垂危,辗转到日本救治,陪护在旁的依然是陈璧君。
同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不治而亡,陈璧君悲痛之余把他带回南京安葬,随后回到了广东。
汪精卫死不悔改,在监狱走完一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璧君以汉奸罪被处以无期徒刑,被逮捕关在苏州监狱,陈璧君对此拒不认罪,并把所有责任推给蒋介石,企图洗白汪精卫的滔天罪过。
建国之后,陈璧君被转移到了上海提篮桥监狱,监狱干部多次开导陈璧君,要她好好反思,挖思想根源,写下自己的罪过,但都被陈璧君摇头拒绝。
由于宋庆龄与何香凝一直同陈璧君交好,所以两人特意为其求情,于是主席应了她们的请求并表示只要陈璧君写下认罪书,便可以对她予以特赦,将其释放。
陈璧君但陈璧君执念颇深,不仅拒不认罪,还泪流满面地声称自己无罪,向宋庆龄和何香凝诉说汪精卫的无辜,撇清自己和汪精卫的卖国行为,把所有矛头都指向蒋介石。
由于陈璧君思想上没有丝毫悔悟,人民政府只能继续将其关押。
在劳改教育和人道主义的感召与教育下,陈璧君虽然拒不认罪,但思想已经逐渐有了转化,并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走完了剩下的人生,于年6月17日逝世,那一年,陈璧君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