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老师讨论学习方法相关的问题。我这里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把老师讲授的要点准确快速地记录下来?
我的笔速比较慢,而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往往非常多。到了下临床阶段,更有可能老师站在床旁边操作边口授,我们站在周围把纸按在左手心里写字。我觉得要做到又准确、又快速是很难的。我自己摸索的要点是:先尽量保证准确、清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保证完整。
也就是说,我个人的情况是,常常只能把部分关键点准确地记录下来,其余内容在课后、在一遍遍的复习中不断补充。
这样做的原因是:笔记的最重要作用是用于日后复习,如果快速但不够清晰、不够准确,日后有可能看不懂。可能有读者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曾有同学拿着他的笔记问我他当时记录了什么东西、画的简笔画是什么意思。因此,用“通用语言”/准确的语句记录要点很重要。
还有一个原因是,笔记不完整的问题可以事后进行一些弥补。下课时补一补笔记是可以的,我身边也有同学非常有毅力,会当天把今天学的所有内容自己用文字全部整理下来。我上大学的早期使用专门的笔记本,但是发现根本来不及,后期一直在课本上记录关键点。这里也要提醒的是,笔记要保存好。如果用小纸片记录,后期要整理在专门的本子上。如果用平板记录,可以放在专门的文件夹里。
以上是我认为的课堂笔记最重要的要点,准确、清晰、凝练,可以有不完整。
在事后进行的整理笔记中,我认为重要的点是:细致,不断完善,和融入对某一个疾病、操作、通路的“独特”体会。
这里的“细致”指的是,对既往曾经使自己困惑的问题,能以文字/图片细腻地梳理清楚。因为很多知识点一段时间不用就会模糊,如果能有针对自己的“专属”资料,那么日后再回顾时往往事半功倍。
不断完善很好理解,一遍又一遍复习,在应用/学习中补充、修改。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部分,可能是在大量识记型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计算。有了这么一本自己整理好的笔记,相当于一个“识记型知识点工具箱”,而且都是自己最称手的型号。在实际应用中就可以快速反应。
比如,骨科查体非常复杂,单单特殊检查项目部分,可能近百个。如果能自己利用时间细致地弄懂个别关窍,用自己的思路理清楚整个框架。那么遇到一个特定症状的病人,比如左手乏力,我就可以快速反应,哪几个项目我要重点去做。
融入独特体会,就是说最好有自己的体会在笔记里面。可以是书本之外的。比如我对血钠偏低的体会是,不仅可能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的情况,还要注意有没有神情淡漠。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需要和我们精神科的抑郁障碍等疾病相鉴别。这样的好处是,自己对某一个疾病、操作、通路的理解会更为立体、深刻、难以忘记。
还有一点我感到很重要的是,不要轻视基础知识。我们最近也在不断复习“临床基本技能”,确实它存在比较枯燥的特点。也有师兄跟我说,那个简单,随便看看就行。但我在复习时,尝试用文字去准确地阐述操作要领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细节我还是模糊不清。这个时候我再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讨论,就会拨云穿雾,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我举一个例子。最近复习刷手的操作细节,有一个问题是擦完双臂的小巾用什么动作丢弃?可能准确的方法之一是,用手捏住臂外侧的小巾一角,向下拽,然后松手,让它自由落入回收桶里。这里面的考究在于,不让臂外侧的小巾进入臂内,尽量让手不出无菌区。根本的目的是保持无菌。
“细节之处见真章。”虽然临床上可能不完全这么做,但是最深刻的本质——无菌原则,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黄秋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