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暗杀时代,清末动荡的政局,革命党人对

发布时间:2023/2/11 17:48:22   
新媒体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03/95869.html

政治暗杀既是清末十分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部分革命党人的基本共识。为了有效地配合武装起义,激发国人的反抗斗争精神,震慑清廷统治者,消灭顽固分子,排除革命的阻力,革命党人策划了一系列对清廷重要大员的暗杀活动。尽管这些暗杀活动存在着这样或样的失误与局限,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均对清末政局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皆是反清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日后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民国暗杀第一高手——王亚樵

01革命党人达成政治暗杀的共识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的成份较为复杂,因此他们对政治暗杀活动利弊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但当时有相当部分的革命党人对此是有基本共识的。年,中国留日学生成立的“军国民教育会”曾明确提出,革命方法有三:“一是鼓吹,二是起义,三是暗杀。”年,他们又秘密组织了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积极学习化学知识,秘密制造炸药,决定“先狙击二三重要满大臣,以为军事行之声援”。

吴樾就曾专门撰写有鼓吹暗杀的《暗杀时代》,他认为,革命“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华兴会的重要领导之一宋教仁也强调说,革命的方法“可括之为二:一为暴动,一为暗杀”。光复会领导人蔡元培也认为,“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据柳亚子回忆,年时他曾到日本的理化速成科学习实用化学,目的就是要“制爆裂弹,以实行暗杀”。他还特别强调说,当时自己的想法虽然“是很幼稚的”,但却是“很认真的情愿献身于革命”。汪东也认为,“刺客之与军人,相须为命,何有缓急之分,”主张从事刺客的个人暗杀与从事军人的整体武装斗争两种方式,应同时进行。

清末的紫禁城

当时颇为活跃而激进的汪精卫,也主张武装起义与政治暗杀应同时进行,他将革命事业形象地比喻为“炊米为饭”,既需要“盛之以釜”,又需要“热之以薪”。部分革命党人百折不挠,再接再厉,坚忍不拔,不断发动武装起义的斗争精神,正是“釜”之“不惮烦之勇”的表现;而另一部分革命党人一往无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前仆后继地对清廷大员进行暗杀的牺牲精神,正是“薪”之“不畏死之勇”的表现。汪精卫认为,釜与薪,“二者之用,各有所宜,”都是革命所需要的,希望每位革命党人,或以身为薪,或以身为釜,“合而炊饭,俟饭之熟,请四万万同胞共飨之。”

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也认同暗杀这一斗争形式,并将其视为武装起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组织暗杀作为重要的革命手段之一。早在年组织惠州起义时,孙中山就曾派遣史坚如、邓荫南等人直赴广州,“组织起事及暗杀机关,以资策应。”这一暗杀活动,可以说是开辛亥革命时期政治暗杀的先河,较年留日学生“军国民教育会”鼓吹对清廷大吏实行暗杀,还要早三年。年以后,这种暗杀活动变得更为广泛,同盟会还特意组织了一个专门负责暗杀的部门。尽管孙中山认为实行政治暗杀,从道德层面而言,“不免有缺光明,”从社会结果层面而言,“其结果不良也,”但他并非完全排斥或反对进行暗杀活动,而是强调实行政治暗杀不能有碍于革命的武装起义,“暗杀需顾当时革命之情形,与敌我两者损害孰甚,……惟与革命进行事机相应,及不至摇动我根本计划者,乃可行耳。”黄兴也认为,“革命与暗杀二者相辅而行,其收效至丰且速。”

黄花岗起义

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决欲行个人主义”,准备亲自对两广总督张鸣岐、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等人实行暗杀。对此,孙中山表示坚决反对。但孙中山反对的并不是对清廷大员进行暗杀,而是“恐再演精卫之悲剧”,认为黄兴肩负着更为重大的革命领导责任,“一身为同人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也。彼之职务,盖可为更大之事业,”而实行个人暗杀一类的活动,“非彼所宜为也,”可另派他人为之。

孙中山在另一情境下曾再次权衡利弊说,直接从事政治暗杀的人,皆为革命的骨干精英,“以党人之良搏之,其代价实不相当。”很明显,当时许多革命党人坚持实行政治暗杀,仅是将其作为反清革命的斗争形式或有效手段之一,并非完全迷恋于个人的暗杀活动,更非排斥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在他们看来,政治暗杀与武装起义,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其根本目的皆是为了推翻清政府。他们或者认为,武装起义与政治暗杀可以同时并举,或者认为两者只有先后之序,并无根本的优劣之别,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纵观整个辛亥革命时期,无论是革命党人的思想认识,还是其反清革命的具体实践,其“主流曰革命,支流曰暗杀”。

孙中山

02革命党人对政治暗杀效果的预期

辛亥革命时期,部分革命党人之所以推崇、实行暗杀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他们认为,实行政治暗杀,至少有四点好处。

1.实行政治暗杀,可有效地配合武装起义

当时许多革命党人认为,如在发动武装起义前对清廷大员进行“东突西应”式的暗杀,不但必将使清政府方面产生“风鹤为惊”的心理恐慌,而且可以造成清政府“若狼”,疲于应付的混乱局面,此时若“乘其仓皇,伸讨之师四方蜂起”,必可“迅雷不及掩耳,直捣幽燕,黄龙痛饮”,很快夺取革命的胜利。例如,年惠州起义时,史坚如之所以要谋炸两广总督德寿的衙署,是因其认为,通过暗杀活动,“举清吏之权位重大者,如督、抚、将军辈歼之,”这样必可“使其余恐怖惶恐,自顾不暇,则东江自立之势成,而西北江之义师又起,大局不劳而定”。

慈禧生辰

又如,年黄兴、刘揆一等人拟于慈禧太后七十生辰之日,“预埋炸药于长沙万寿宫下,俟全省文武百官朝贺时一网打尽之,”是为了“乘机占领长沙”,同时,在长沙、岳州、衡州、宝庆、常德等地“分五路起兵”。再如,年刘思复谋炸李准,是因当时的革命党人认为,两广总督岑春煊、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均为党人大敌,非去其一,不足以消灭阻力,而张革命之声势,”是“奉香港同盟会命,谋刺清水师提督李准,以为潮州惠州之革命军声援”。

2.政治暗杀可成为革命的先导

激烈鼓吹并笃行暗杀活动的吴樾认为,“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在吴樾看来,进行武装起义,“非群力即不效”。但当时的情况是“人心之不一”,不少人尚未觉醒,“一言革命,则畏首畏尾,顾身命而不前,未足与为也。”而进行政治暗杀活动,不但“虽个人可为”,而且可以对清统治者“收杀一儆百,杀十儆千”之效。吴樾“西验欧洲,东观日本”诸国历史之后发现,各国“革命之先,未有不由于暗杀以布其种子者”。他以俄国虚无党人为例解释说:“十九世纪下半期,为虚无党之暗杀时代,二十世纪上半期,则为虚无党之革命时代,”如果没有虚无党人昔日的暗杀之因,焉得今日的革命之果?为此他大声疾呼号召说:“今日为我同志诸君之暗杀时代,他年则为我汉族之革命时代。”

同时代的其他人也有同样的认识,如化名白话道人的也认为,“眼见这黑暗的政府,黑暗的官吏,那一个不想革命?但革命断非一次就可以成功的,而且此时各种学问都没有预备,各处人心也不能齐一,各等社会的意见更是参差不齐,”因此,“现在还是鼓吹革命时代共预备革命时代,并非实行革命时代。这时候做革命的过渡,就是刺客。这刺客是容易成功的。”汤增壁认为,对清廷大吏或铁腕权贵进行暗杀,是反清革命的“前驱先登”,具有“斩将旗”的作用,其后,革命党人若再“厚集其力”,必可“一鼓而破,其影响盖巨大捷速如此”。

3.实行政治暗杀可以警醒国人

革命党人之所以要对清廷大员进行政治暗杀的另一重要原因,即是希望借此唤醒民众,激发起他们的反抗斗争精神。早在年,革命党人杨毓麟、张继、何海樵等人,就从日本潜回国内,秘密“设机关于天津,谋炸内城宫殿及颐和园”,其目的即在于希望借此“以震动天下人耳目”,借此“以倾动天下之耳目”。他们虽潜居京城数月,但因清政府戒备森严,未能得手。

吴樾认为,只有进行政治暗杀活动,才可因此而“惊醒弥天大梦,震活已死人心”,启发、促使更多的国人参加到反清革命运动中去。年他之所以甘冒生命危险,“决意实行暗杀满清一二重臣”,其目的是希望借此“以鼓动全国民气”。年,一个化名为“民”的革命党人撰文说,革命者提出的“倾覆政府”的革命主张,当时并不能获得“大多数之承认之赞成”,也“不能同声相应”,而这些革命者“又不忍视强权者鱼肉平民阻碍进化也”,于是转而大力宣传、实行暗杀,“以诛除一二人道之贼,使大多数人之迷梦惊醒,使一般之据强权者寒心,如徐锡麟之一击,有造于社会者多矣。”

汤增壁也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内部民情壅塞,仅仅依靠革命党人的“白话之书,持动情之辩”,进行口头或文字的宣传,“其开导之益亦浅鲜,”但采用“洒血弹烟,殷声天地”的暴烈暗杀方法,则可收震聋发瞆、立竿见影之效,“使四万万众恍然惊觉,其犹流水之就下也。”

吴樾

4.实行政治暗杀,可对清统治者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撼

有的革命党人认为,在当时清廷黑暗而专制的政治统治下,人民大众毫无政治权力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对付狗官的法子,除了暗杀莫得第二个办法,”用“暗杀的手段来对付”那些“不好的狗官”,可以杀一儆百,震慑其他贪官污吏,“杀了一个不好的,后头来的他总不敢再不好了,”“我们到了这步田地,只有用铁血主义,并无别个法子了。”还有人认为,采用“爆弹短,为博浪之狙击”之法,对“暴君污吏,处以逆民之罪”,可以“使若辈反省悔过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国内政治。

有的革命党人认为,在当时清廷的黑暗专制统治下,广大民众虽对清统治者“徒恨之,而不敢有所反对焉”,由此可见,“民气之涣散不伸。”“今欲伸民气,则莫若行此暗杀主义”,这样不但可以唤醒民众,而且可以用炸弹消灭最高统治者,警戒震慑其他统治者,使之“不敢妄有所为矣”,从而为武装起义扫清道路,减轻革命的阻力。“苟持此暗杀主义以实行之,吾恐满酋虽众,而杀那拉、铁良、载、奕劻诸人,亦足以警其余。”还有人认为,中国的革命志士若能“操巨刀,纵阔斧”,对清统治者实行暗杀,以“斩除种种障碍”,虽然会因此而牺牲一二革命志士的生命,但却可以取得令“彼畏死者将鼠状蝟缩,不敢再作诸君之劲敌矣”的震慑效果。杨毓麟也认为,只有革命党人对清廷的重要大员展开普遍的暗杀活动,才能够“使霸者变色却步,而不敢以身命为孤注”,死命对抗革命。

清末官员

03革命党人政治暗杀预期成效之分析

反观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暗杀活动的客观事实或结果,其上述预期的成效不一,有成功,有不成功,也有意外的成功与收获。

1.革命党人希望政治暗杀可有效配合武装起义的预期,未能实现

年,孙中山等人发动惠州起义之初,较为顺利,“郑士良一军已在惠州归善县之三洲田先期发动,连战皆捷”,革命党人史坚如等希望通过暗杀两广总督德寿的方法,“以牵制省城援惠之师,而解三洲田义师之困,”但这次暗杀未能成功,起义遂后亦遭镇压。又如,年湖南革命党人拟将全省高官全部炸毙,然后乘机起义的设想也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清末湖南

2.政治暗杀的革命前期先导作用,并不明显

就辛亥革命的整个实践过程而言,政治暗杀与武装起义两种斗争形式,始终是相互交替进行的,政治暗杀作为武装起义前期先导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若就某一次具体的政治暗杀来看,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警醒了国人,促使其投身于反清革命运动之中,又的确起到了前期先导的作用。事实正如有人所说,“吴樾一弹,徐锡麟一击,风雨为泣,鬼神为号,祖宗玄灵于是焉依。毡裘之族,震慑而丧所持守,”其历史之功,“有甚于萍乡之义举。”

3.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的确迅速地警醒了国人

相对而言,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在警醒国人方面,的确是成效颇为显著。尽管孙中山后来并不十分赞成进行暗杀活动,但他仍然客观评价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活动,“不特敌人为之胆落,亦足使天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矣。”吴樾牺牲以后,不但同盟会东京总部专门设立暗杀团,下设筹款部、部、实行部等,而且海内外许多“年少之士,钦慕吴之大名,欲步后尘者,日多一日,此种人较空谈革命者更为激烈”。

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使更多的国人迅速觉醒,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冯玉祥曾回忆说:“吴樾这一炸弹,虽然没有真的把五大臣炸死,却把我大大地惊醒了。”革命女侠秋瑾亦曾赋诗称赞吴樾一掷炸弹的行为,使众多的国人同胞,“打破从前奴隶圈,惊回大地繁华梦。”汤增壁也称赞说,吴樾谋炸清廷五大臣炸弹的“砰然一声”,使当时的许多国民从此而“知有革命”。

魏兰则称赞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之举,是“二十世纪,亚东大陆,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事迹不但可以“唤醒无老无少无男无女”之国民大众,而且可以“传布于五洲万国”。

4.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对清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由于革命党人政治暗杀的对象,完全是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或权贵大吏,特别那些镇压、阻碍革命的顽固死硬分子,因此,革命党人的这一系列政治暗杀,对清统治者的心理震撼及政治分化的作用最为突出明显。年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后即公开承认,他还曾准备“再杀铁良、端方、良弼”等满族亲贵。

这一暗杀计划,使得其他清统治者日日如坐针毡,人人自危,皆曰“革命军不足畏,惟暗杀实可怕。”“清吏肃王善耆、铁良、端方等,鉴于徐锡麟之暗杀,咸有戒心。各自设法向党人施展金钱政策,使为己用。”据记载,肃亲王善耆曾派人“辇三万元赴东献诸同盟会本部,谓此举只对革命党表示好意,并无其他条件”陆军部尚书铁良也曾派遣程家到东京,“求和于党人,愿出万金以买其命。”

两江总督端方在给铁良的电报中也曾忧心忡忡地说:“吾等自此以后,无安枕之一日。”直隶总督袁世凯“自闻皖事,几为之悸,于是而病”。自从安徽巡抚恩铭被刺后,全国各地的“封疆大吏,背不贴席,有设军队以自卫者,有深居简出,有谕道府以下免迎送者”。

北京城内的各个官府衙署,虽加派卫兵及巡警,剑拨弩张,如临大敌,戒备森严,但清廷官员仍为之“惶惧异常,有草木皆兵之象,其在颐和园值班各军机大臣及参议政务大臣,颇有谈虎色变之态”。慈禧太后甚至因担心是否会有引见官员如徐锡麟枪杀恩铭故事,谕军机大臣,“嗣后各衙门引见人员,暂归内阁验放,”而暂停了官员的引见仪式。

革命党人的这一系列政治暗杀,对于湖北、广东等省地方大员的心理震慑作用,更为直接而巨大。革命党人“亦即借此机会,措置裕如,所以群治学社成立,经一年又九月之长久时间,未受风浪,得安心从事于组织、宣传、训练诸工作,俨成节制之师”,为湖北革命力量的集结创造了有利条件。

革命党人从事暗杀活动最为活跃而频繁的地区是广东,因此,对广东地方大吏的心理震慑作用最大,政治成效最明显。革命党人每从事一次暗杀活动,即对广东地方官员产生一次沉重的心理打击,使得“全粤满吏,皆极恐慌”,使其不敢悍然与革命党人为敌。特别是李沛基炸死广州将军凤山以后,“清大臣与各省疆吏,人人自危,不止张鸣岐、李准胆落而已。”其中最为突出而具代表性的是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李准曾多次镇压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故党人恨之入骨。”他在先后遭到刘思复、林冠慈、陈敬岳等人的多次暗杀后,遂“渐知戒惧”。武昌起义爆发后,李准“知清祚告终”,更是急于“缓和革命党人之仇视,时向党人暗送秋波”,秘密派遣其八弟亲至香港,向革命党表示自己愿意“献虎门要塞,为进见礼”。随后,他又“胁迫两广总督张鸣岐反正,复约统制龙济光参加义举”,由此,“广州乃兵不血刃,九星之帜,已高悬于五羊城矣,”这无疑对广东的独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政治暗杀对清末政局、朝局产生的重大而多方面的影响,则是革命党人当初未曾明确预期到的。首先,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沉重打击了清最高统治者的信心。年,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以后,不但满族亲贵,朝廷大吏人人惊恐,即使是一向专权自信的慈禧太后也深受打击。据记载,徐锡麟起义以后,慈禧太后的精神大受刺激,“从此心灰意懒,得乐且乐,”遂渐产生了听天由命,过一天少一日的心理。当时,日本与沙俄即将签订旨在瓜分中国东北的《日俄协约》,为此,军机大臣们两次请求慈禧太后单独召见,以谋应对之策。但慈禧太后,倦怠政事,“均未允,”竟对军机大臣们说:现“天气酷暑,王爷亦宜节劳”,使得军机大臣们无不“浩然长叹”,国事不可为矣。

其次,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迫使清廷改变了部分政策。尽管有人并不赞成部分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认为“以中国之君主、官吏,杀之不胜杀,诚有非革命军起后实不足以扫荡尽净者”,也不可能真正影响到清廷的“实际改革”。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吴樾、徐锡麟等人的暗杀活动,不但在精神上、心理上“足褫彼等魄而丧彼等之胆”,而且迫使清廷不得不加快预备立宪的步伐,“伪立宪之诏书亦日日飞下,”由此“亦可见其功效之所至矣”。

武昌起义的士兵

再次,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覆灭的进程。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禁卫军总领良弼认为清王朝的现“政府不可为”,因而积极组织宗社党,“以图挽救。”他们不但强烈反对清帝退位,而且准备在北京对汉人采取武力镇压措施。革命党人彭家珍认为,“此獠不灭,终为革命大患,”遂于年1月,在良弼的私宅前将其炸伤,两天后死去。良弼被炸身亡以后,“清廷亲贵,人人自危,遂不敢昌言反对共和,……虽清廷召集王公会议,亦无人至。”

革命党人对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实行政治暗杀,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却可加快或延缓历史发展的速度。正因如此,良弼在临死时也说,“刺我者,真知我也。”认识到“今我死”与“清室亦随之亡”间的关系。

良弼

良弼遭到革命党人的暗杀后,袁世凯通过庆亲王奕劻威胁隆裕太后及其他满清权贵说,革命党人彭家珍多年来在奉天讲武堂及东三省学兵营任教练官,因此北方各镇新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多出其门”,最近发生的滦州兵变,也是“皆其勾结”的结果。特别是“近畿迭出暴举,足征革命党势力已及肘腋”,已有大量的革命党暗杀者潜入京城,清帝若不赶快接受退位条件,不但革命党人方面所提出的各项优待条件将取消,而且将有更多的满族权贵重臣遭到政治上的暗杀。

为此,“清室震栗,由是逊位之局乃定。”革命元老冯自由有关“南北议和阻力之消除,及清帝逊位之决心,实家珍一弹之力有以致之,厥功伟焉”的分析,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革命党人政治暗杀对于当时政局发展变化的重大影响,则是明显而积极的。由此反观年汪精卫有关“倘于革命军未起之时而有暗杀之事,醢独夫民贼之肉以惩不轨,岂不甚善。又使于革命军即起之时而有暗杀之事,使其悍酋相率就戮,内部溃裂,无复实力以与革命军相抗,又岂不甚善”的分析,亦觉其不无道理。

袁世凯

至于袁世凯利用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逼迫清帝退位,继而攫取中华民国大总统的权力,则是革命党人始料未及的,亦不应承担其政治或历史的责任。

04结论

正是吴樾、徐锡麟、温生才等人的暗杀,才使得“天下义民贞士,群焉兴起”,而后“卒乃收功于武昌革命,而清室以亡”。孙中山在论及革命党人的几次重要的政治暗杀活动时也说,无论是刘思复之击李准,吴樾之击五大臣,还是徐锡麟之击恩铭,熊成基之击载洵,抑或是汪精卫、黄复生等之击摄政王,温生才之击孚琦,陈敬岳、林冠慈之击李准,李沛基之击凤山。亦无论这些革命党人“其身或死或不死,其事或成或不成”,皆表现出革命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无论是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活动,还是屡起屡败的历次武装起义,皆是革命党人“一往无前”、“忘身殉国”的精神表现,皆为日后彻底推翻清王朝的政治统治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辛亥革命的最后成功,“非偶然也,”实是众多革命党人“厉奋发,各尽所能”的综合结果。

影视剧中的杀手

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无论是对反清革命大业,还是对晚清政局,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历史贡献与作用,这才是客观唯物的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2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