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强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

发布时间:2023/6/10 17:43:58   

导读

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改革,促进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强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湖南日报·华声在线《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抓好历史、实践、情感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稳健前行

陈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责无旁贷引导青年学生稳健前行、担当起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加强历史教育,培树学生的报国之志和强国之梦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个人发展进步的指路明灯和力量源泉,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志存高远、矢志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强国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富有时代价值,应将青年信念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涵,让青年学子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树立起远大强国梦想,将实现个人梦想融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里来。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愚公移山的坚定、精卫填海的奉献,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险峻而壮丽、艰辛而宽广的中国道路,创造了诸多人间奇迹。应将厚重的党史“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思政课”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党史学习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的奉献、奋斗热情。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立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要全面、深入、持久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使自觉“学以报国”成为青年一代的坚定信念和鲜明气质。

加强实践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此,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深入基层调研、学习,多参加劳动生产实践,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升华情感。

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实践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情、意、志的必由之路。应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奔向一线、扎根基层,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增进对基层、对农村、对农民的感情,深刻认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增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增强精神感悟力。通过引导学生与人民群众同生活同劳动,促进其体察风土人情、感知民生冷暖、形成正确劳动观,进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增强为民情怀和服务意识。

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增强专业创造力。创造力是未来社会建设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青年学生创造力,就是为提升中国的创造力积蓄根本、奠定根基。要为学生创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条件,使他们更好地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坚持边干边学、活学活用,有针对性地强弱项、补短板、扫除经验盲区,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专业精神、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宽阔胸襟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不止是知识的简单堆积,大水漫灌、漠视情感的教育注定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青年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有光辉榜样的引领、校园文化的浸润、身边故事的感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走近心灵、持之以恒的情感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活力焕发。

以榜样力量引领大学生涵养高尚情操。情感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重要表现方式,具有动力系统的优势,能够打开教育通往价值理性的道路。为此,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团学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激发他们与优良品德、模范行为、卓越成就产生心灵共鸣,加深对榜样的认同感,引导青年学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以校园文化滋养大学生美好情致。情感教育就是以人为轴心,在时间、空间和环境上充分展开与延拓。大学作为情感教育的空间,在环境营造上应着力构建“文化的课堂”,通过校园各种载体展现大学厚重的文化底蕴,将教育理念和主流价值观写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上,让青年学子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启迪、得到浸染、升华思想。

以身边故事培育大学生博大情怀。平凡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应深挖、用好大学生身边普通人的感人素材,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小故事传递大情怀,让青年学生在老师、朋友、同学的感召和带动下,形成正义、同情、宽容、理解、严谨、理性、坚韧的人文情怀。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护航

杨文娟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殷切期望当代青年,“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会议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好的举措需要有效落实。当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进一步强化协同,形成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强大合力。

——家是温馨港湾,让家长成为青少年成长最坚实有力的后盾。

争做不断成长的家长。互联网时代,资讯瞬息万变、生活节奏加快,家长们应注重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保持与家庭、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健康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理性看待孩子的未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家长应积极引领孩子发现自身长处和特点,并尊重其兴趣爱好,着力培养孩子自信、达观、坚毅的精神品质;鼓励引导孩子通过实践和坚持实现基于兴趣爱好的理想目标,进而将其转化为职业规划、服务社会的创造力,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每名青少年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应予以充分理解和爱护,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喜好;家长应有正确价值观和得失观,对孩子多鼓励、正面引导,让青少年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懂得尊重、关爱和感恩,立志成为有益社会的人。

——学校是精神乐园,让课堂充满友爱与美好。

营造温暖氛围。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应有意识营造充满爱、包容、理解、关心、帮助的学校氛围,让青少年身心愉悦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做到因材施教。青少年的优缺点各不同,身心发育水平也存在差异,需要学校教育尊重个性、鼓励长处,注重因材施教,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判断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成绩和成果。

提升教师学识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品行、学识、观念、思维、素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所以应重视教师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提升、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推动教师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姿态、做到与时俱进。

强化艺术熏陶。比如以美为内容、以视听觉为形式的音乐艺术具有安抚情绪、净化心灵、提升审美、陶冶情操、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作用,堪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能量储备场”。学校和家庭应鼓励青少年多欣赏高品质音乐、大声歌唱、投入地弹琴、优美地舞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情趣,塑造健全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

——社会是人性化大家庭,让社会成为青少年向往的竞技场。

回归教育本位。教育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应立足于充分发挥教育造福人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作用和意义,不短视、不急功近利。应加快扭转“唯分数”“唯学历”的导向,让教育回归素质本位、人格本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彰显社会竞争公平性。以法律法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公平竞争机制、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丰富再学习、再成长、再就业形式和渠道,大力培育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以社会服务、政策兜底等方式妥善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再发展问题,形成公平、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环境。

注重激发创造力。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是创新,需要培育大量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应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支持,注重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各个社会环节,着力培养其大胆想象、探索未知、独立思考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引导他们认知、向往、追寻创新事物,成长为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强化理念实践创新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包天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希望同学们发扬好清华大学的优良学风和体育传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学校体育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砥砺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更新教育理念,紧扣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开展体育教学。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标准等的设计制定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注重加强学生体能锻炼,引导学生在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中砥砺品行,强身健体,从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提高体育课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兼顾运动负荷、体能、运动技能等各方面要求有效实施体育课教学。比如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应保证所有学生的整体运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另有10分钟左右多样化、补偿性专门体能练习,学生应达到平均心率—次/分钟的中高运动强度。改变学生上体育课“出工不出力、运动不出汗”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从体育教学中获得有益身心健康的效果;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创设一些复杂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演练成体系的运动技能。

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应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要通过各种途径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比如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通过“国培计划”等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在确保正常体育课开设基础上,每所学校应建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场地设施。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建设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不足的学校共用共享。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应统筹学生体育锻炼需要,把学校综合利用各类公共体育设施,作为解决中小学生课后体育锻炼场地设施不足的有效途径。

优化学校体育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应围绕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四个方面开展,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首要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对高的权重。既要改变过去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8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