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为什么说帝王世纪是本有毒的书訫立史

发布时间:2023/6/19 15:21:54   

《帝王世纪》为西晋学者皇甫谧所著,属于野史范畴,关于野史就多说两句,野史并不都不可信,也并不都可信,还是要区别对待的,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需要明确一下立场,说《帝王世纪》有“毒”,并不是说《帝王世纪》一无是处,而是指《帝王世纪》中的某些错误记载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流毒深远,事实上,《帝王世纪》的某些内容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参考,但需要有足够的辨识能力。

我们今天的对上古人物关系的主流认知就来自这本《帝王世纪》,网络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上古传说大多出自此书,也迎合了网民的需要,反倒是那些真正的考据和论文无人问津,当然,那些专业人士的论文写的时候就没想让谁都读得懂,目的无非是评职称、领津贴而已。

再强调一下,《帝王世纪》是晋代的书。

还需要说明的是,《帝王世纪》中的大多数错误都不是皇甫谧有意为之,可以怀疑皇甫谧的能力,但不要诋毁皇甫谧的人品,皇甫谧其人在中医学方面还是有很高的造诣。《帝王世纪》中的内容主要来自东汉文献,《帝王世纪》一书主要是对东汉时期所流传的上古传说进行整合,“人品”值得怀疑的其实是东汉时期的儒生们。

东汉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汉光武帝刘秀自己就是读书人,但东汉却没有可以开宗立派的大儒,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王莽的失败必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王莽的失败标志着汉代经学的古文学派的失势,今文学派得势,“站着的”儒生彻底被“跪着的”儒生打败,于是这些得势的“跪着的”儒生们开始致力于神化皇权,这就是东汉谶纬学的由来,而上古传说中的那些部落祖先就有了用武之地,纷纷被神化和整合,所以东汉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献造假高峰期。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写是不是能让大多数人看懂,实在是无法展开,否则就拉扯太远了,总之,《帝王世纪》所载的很多内容并不久远,东汉就是源头,我在我的文章中不引用东汉以及东汉以后的材料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今天所见的《帝王世纪》其实也是辑本,原书已轶,因为是辑本,其内容是有分歧的,历代学者在引用《帝王世纪》的时候是掺入了自己的“私货”,我们这里以主流的条目为例来解析,先从神农氏开始。

下面就解读一下《帝王世纪》的一些主要观点以及材料来源。

第一条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遊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首先,“神农氏”这类加“氏”的称谓在先秦时期都属于族群的称谓,而不是人名,在《帝王世纪》中,上古人名与族名是混淆使用的。“姜”为姓是对的,但后面“长于姜水,因以氏焉”,这里又犯了姓氏不分的错误。

其次,“母曰任姒”的“任姒”有拼凑之嫌,“任”通“妊”,为上古姓,源起今天的山东一带,春秋时期的薛国即是任姓诸侯;“姒”为禹的姓,春秋时期的杞国、越国、褒国等皆是姒姓。“任”和“姒”发生关系同周文王有关,周文王的母亲被称为“大任”,周文王的妻子被称为“大姒”,这在《诗经》里有载,说明姬姓与任姓、姒姓有过联姻,而“任姒”这个称谓可能就是按周文王的母亲与妻子的姓进行整合的。

再有,讲完“神农氏”接下来讲的就是“炎帝”,说炎帝的母亲是“女登”,为少典妃,与神龙结合生了炎帝,那么问题来了“炎帝”和“神农氏”是什么关系呢?如果“炎帝”和“神农氏”为同一人,那么他们的母亲怎么分别会是“任姒”和“女登”呢?于是有人就强行解释了,说“任姒”就是“女登”,甚至在引用此句作为考据的时候,擅自修改,在“任姒”和“女登”之间二选一,我们的很多传说就是这样以讹传讹走了样。

我们再来看“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阳,生炎帝”一句,照抄《史记·高祖本纪》,典型是刘媪生刘邦的翻版。

《史记·高祖本纪》有:“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最离谱的是“神龙”这一概念,在先秦时期,神是神,龙是龙,并无“神龙”一词,龙作为一种瑞兽而存在,可以用来熬汤,《左传》有“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

并且炎帝与龙也不构成关系,在先秦文献中,最早与龙发生关联的是大皞氏,《左传》有“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再之后能与龙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黄帝了,《史记》记载了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

最后聊聊“姜姓”这个事情,炎帝是否为姜姓我在此不分析,但姜姓的确就是炎帝后裔,炎帝也不是源于“姜水”,而是“江水”,根本就没有姜水这个地方,太多东西都是杜撰的,包括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胡乱考证,经不起推敲的,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查证。

居于江水的那个也不是最早的炎帝,而是炎帝的后裔——祝融。

《山海经·海内经》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

顺便说一下,没有任何资料记载神农氏为姜姓,神农氏为姜姓的说法源于炎帝姜姓,也就是说,东汉学者把神农氏和炎帝进行整合,于是炎帝的姜姓也就成神农氏的了。

“炎帝神农氏”这一个概念始见于班固的《汉书》,《汉书》里有一张诡异的《古今人表》,其中就有“炎帝神农氏”的说法,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最早的炎帝神农氏,但在正史之中的确是最早的。

我觉得皇甫谧见到这张表的时候也是困惑的,于是写神农氏和炎帝的时候含糊不清,可能是遇到了材料取舍问题,自己也拿不准了,就都照抄无误,这就出现神农氏的母亲和炎帝的母亲不是一个人的情况。

第二条

炎帝神农氏,长于江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荣疗疾,救夭伤人命。

这一句也出自《帝王世纪》,在这里“炎帝”与“神农氏”又合体了,但却“长于江水”了。这里的“江水”就是指江汉平原一带。《山海经》里还记载了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变成精卫的那个小女孩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这个东海显然是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

一会儿陕西、一会儿湖北、后来又扯上山东,后来的人也发现这个很荒诞,于是有了“炎帝”是神农氏部落首领的共用称谓的解释,但这又与《史记·五帝本纪》相矛盾了,在《史记》中,黄帝是替神农氏出头收拾炎帝的。

《史记·五帝本纪》有:“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于是所有人都闭嘴了,正史之中尽量回避上古,因为实在是乱成了一锅粥,谁也说不清楚了,总不能说太史公写的是黄帝造反吧?而且“神农氏势衰”与“炎帝欲侵陵诸侯”相矛盾啊。

第三条

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

这里又出了一个“少典”,“少典”是什么我前面解释了,但皇甫谧硬是依据这个少典,把炎帝和黄帝扯上关系,这里说炎帝是黄帝的祖先,那么《史记·五帝本纪》写的就是黄帝大义灭亲了?所以有时候我是怀疑皇甫谧是否读过《史记》的。这种怀疑并不夸张,在古代,像《史记》这种大部头的史书,极其贵重,大多数读书人一辈子都没见过,更不用说读了。

皇甫谧如果读过《史记》也不可能把“公孙”落下,因为太史公明确地说黄帝姓公孙,但皇甫谧应该读过《国语》,这里又出现一个公案,是关于《国语》的。

《国语·晋语四》有:

“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同德之难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段至今没人能读懂,像醉话,反复说了两遍黄帝二十五子的事儿,而且两遍又是不一样的,又说青阳是己姓,又说青阳是姬姓。

有趣的是,列出来的黄帝十二姓,偏偏没有妫姓,要知道,最早推崇黄帝的就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妫姓田氏),并把黄帝当做高祖来拜祭,反倒是姬姓周族对黄帝是不感冒的,从未祭祀和歌颂过,《诗经·生民》写得清清楚楚,姬姓始祖母为姜原,出自姜姓,男性始祖为后稷(弃),也就是说,姬姓可以上溯到姜姓,炎帝后裔,并不认黄帝。

真正祭祀黄帝的其实是商,这个在甲骨文卜辞中有所体现,如果这个成立,“商人禘舜”(《国语·鲁语》)就不是笔误,商、陈就是同源,这个以后单独讲。

即便《国语》是汉代的伪作,一段话说两遍是何用意,个人猜测后两段可能是后世的注解在传抄的过程中混入了原文之中,也可能是故意插进去的,以实现文化上融合炎帝派系与黄帝派系这个政治目的,事实上,即便是战国时期,当时的天下也是两大阵营的,齐国、秦国、楚国、赵国的祖先都可以上溯到黄帝,而魏国、韩国、燕国的祖先可以上溯到炎帝,秦国的统一六国才从军事上终结了三千余年的派系纷争,文化上的统一就是留给汉王朝的主要工作。

篡改《国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很可能晚于《史记》而早于《帝王世纪》,最可能是西汉中晚期,所以《史记》中才会有第一段的说法却没有后两段的说法,当然,也可能作为黄帝的后裔,太史公不认同这个观点,所以未收录,毕竟黄帝才是当时公认的唯一祖先。

皇甫谧碰到这段材料应该也是懵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直接就把黄帝和炎帝说成是兄弟了,太直接了,也违背了他的常识,于是他开始发挥了,就有了下面这一段。

《帝王世纪》有:其先即炎帝母家有乔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以上乘火,位于中央,故称黄帝。

这回理解了吧,《国语》里的兄弟关系又变成了同族关系,这就是不辨真伪的强行解释,我们文化中的很多传承都是这么来的,一层叠一层,越传越离谱。

按《国语·晋语四》的说法,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就是手足相残,到了《帝王世纪》这里就成了大义灭亲。

第四条

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

这句讲的是黄帝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这里没用“炎帝”,而用了“神农氏”,显然是又把“炎帝”与“神农氏”分开了,应该是为了回避我前面所说的伦理问题,也就是黄帝与炎帝的同室操戈,这种篡改在《帝王世纪》中很多,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吧,我觉得皇甫谧写完后面也懒得修改前面了,因为实在太乱了,怎么样都无法自圆其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之前没人干这个活的原因。

好吧,这才写到黄帝,字又多了,打住,有时间再续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9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