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学年徐汇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2022/5/4 9:50:17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6.html
学年徐汇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一、文言文(36分)

(一)默写(12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5.望着银杏树叶纷纷下落,小李赞美不已,小王却十分感伤。一旁的小张同学感叹道:你俩对同一景物的感受截然不同,正如《岳阳楼记》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似曾相识燕归来2.长风破浪会有时3.千骑卷平冈4.春蚕到死丝方尽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6—11题(24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游石湖小记(节选)

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是日,秋爽,伯美①、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②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

(作者:李流芳,选自《嘉定李流芳全集》,有删改)

①伯美:作者好友,与下文孟阳、鲁生同。②薇村:地名,后文中上方、郊台、茶磨均为山中地名。

6.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①欣然起行:_________②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_________

6.白居易7.(1)行走(步行);(2)都。

8.(我们)等到月亮出来,才下令备酒。(补充主语、方、酒)

9.(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承天寺

(3)登山、赏花、泊舟湖心、并舟露坐、剧饮而还。(写出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任意两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待月出,方命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文与文内容,完成表格。(6分)

篇目

时间

目的地

行为

(1)___________

(2)_________

步于中庭、欣赏月色等

是日

石湖

(3)_______、________等

10.下列选项中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诗与文都写出了水的澄澈之美。

B.诗与文都写出了繁花烂漫之美。

C.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

D.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

10.A11.(1)D(2)A(3)B

11.根据三则选文表达的情感,将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的横线处。(6分)

(1)_________

(2)_________文

文(3)_________

A.知己之欢B.赏景之乐C.怀古之忧D.赋闲之郁

二、现代文(3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6分)

网络流行语与思维

①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活动。

②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当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由于网络传播极为快速,因而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复杂的人物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为有限的类别。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等等谐音梗,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关不可同日而语。

③ 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缺陷肯定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对习惯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说出的任何话语都是加上一个感叹号的,都是以“哇哦”“哇塞”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的,但是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

④ 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社畜”“”“打工人”流行的时间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而是用“懂王”“小镇做题家”“直男”一下子就对号入座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赞扬别人的时候也不例外,所有和疫情斗争的人都是“逆行者”,不再去思考“逆行”的具体过程和压力,不再去思考不同逆行者的细微差异。网络流行语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体的。显然,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⑤ 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使用者希望话语一经使用就引发别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