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需要凝视,更需要熏陶与耳濡目染。在倡导“社会大美育”的当下,美术馆应该如何面对儿童美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艺术场馆,其中亲子家庭占了很大比重。类似西方博物馆中一群孩子围绕名作的画面也屡见不鲜。尤其到了今年暑假,热门展览一票难求,不少场馆不得不延长开放时间以缓解矛盾;热闹的还有各类研学讲解,一时间,艺术场馆亦成为热门研学地。然而,所有这些,能让孩子有着真正的美育体验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近期针对当下儿童美育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系列采访。儿童绘画作品《精卫》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中,观众参与拉希德·阿伦的作品《零到无限》中。整个暑期,泰特现代美术馆标志性的涡轮大厅呈现的是巴基斯坦观念艺术家拉希德·阿伦(RasheedAraeen)的作品《零到无限》,这是一个由四百个四种明亮颜色的木制立方体组成的互动游戏。上海西岸美术馆的“智造展厅”,是孩子最爱的展厅之一。自开馆以来,该展厅持续呈现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中的互动装置展,今年春夏带来了知名法国艺术家让-夏尔·德卡斯泰尔巴雅克(Jean-CharlesdeCastelbajac)的中国首展“明日之民”。拉希德·阿伦在泰特现代、德卡斯泰尔巴雅克在上海西岸呈现的大型装置,不约而同地涉及了成人与儿童对艺术的感知,也提示在美育领域美术馆更大的画面和布局。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在涡轮大厅,拉希德·阿伦的作品向全年龄段开放,观众可以将立方体移动、堆叠和分类成任何形状或结构,由此延伸出无限可能。孩子们更是享受其中,成为这件不断变化的现场雕塑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明日之民”的创作者卡斯泰尔巴雅克并没有将这个展览看作是特别为孩子而设计,而是为人类灵魂、为所有人的展览,是如何将所有人聚在一起。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孩子们把成年人看得很遥远。我的想法是,象征性地创造了一种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为了孩子,也为了成人。很多成人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的情感。”对于展览主题,卡斯泰尔巴雅克认为,“明日之民”就是今天的孩子们,今天的创造力就是明天的引擎。他希望唤醒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守护每个人心底的纯真童心。法国艺术家、时尚师卡斯泰尔巴雅克在西岸美术馆画下展览“明日之民”中标志性的形象。国内外艺术场馆儿童展览案例,拓展着儿童艺术教育的视野。但当将视线拉回这个暑假,不少喧嚣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以“研学”为名的导览,却让人有些对“美育”二字有些生疑。“美育”不是一种教条曾几何时,当中国游客走入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感叹当地孩子很小就便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围坐在经典作品之下,感受艺术潜移默化的浸润。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审美和精神层面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人走进艺术场馆,其中亲子家庭占了很大比重。类似孩子围绕作品的画面也屡见不鲜。尤其到了今年暑假,热门展览一票难求,场馆不得不延长开放时间以缓解矛盾;热闹的还有各类研学讲解,一时间,艺术场馆亦成为热门研学地。热闹之余,不禁让人质疑——如此喧嚣的环境之中,孩子能获得真正的体验吗?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客流参观高峰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高茜曾在上海美术馆教育部工作,上海美术馆曾经是全国美术馆第一个设立公共教育部门的美术馆,她并不主张给孩子做过多讲解性的导览。“因为美术馆是一个安静的、将自我融入其中的场域。”高茜说,“美术馆应该是宽容的,而非灌输式的,它应该允许观众喜欢或者是不喜欢,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应该体现在提升观众的审美层次上。”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小音,研究儿童艺术教育多年。她也提出,面对儿童讲解艺术作品应该是有策略的,从问题出发,引起学生的个人思考会更有意义。相比仅仅是作品细节的介绍,讲述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的贡献、看不同时期艺术家和作品的创造力和特殊性,或许更为重要。“现在听到太多都是‘我觉得’‘我认为’‘你们必须记住’…这些语气太肯定太个人化了。这类不容置否的语句,往往会阻断学生探讨和发现的多维度路径。”随着研学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某些乱象。往往一场被冠以“研学”之名的导览,动辄收费数百。来自社会机构研学导览良莠不齐,“带队老师”的讲解也有过于主观、不一定准确的;更有甚者,将本是公众共享的博物馆资源以“预约+讲解”形式招徕游客付费参观。对于其他观众而言,“研学团”还经常占据展品前最佳观赏位置,影响看展秩序。暑期,杭州的一处遗址博物馆内游人如织对于这些乱象,国内不少艺术类场馆出台了专项管理办法,规范社会讲解,优化参观体验。事实上,国外不少一流博物馆很早就规定,社会人士不允许在馆内公开导览。因为博物馆对藏品有其专业的研究,不希望个人导览造成观众理解的偏差。一名儿童在美术馆中参观那么,参观艺术展览,需要授予知识式的导览吗?没有导览是不是就只是走马观花了?其实无论是博物馆的文物,还是美术馆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感知的方式不是听,而是看。所谓“看”是要慢下来,心平气和地去“凝视”。这种艺术观看方式,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孩子都是有效的,因为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和密度甚至要超过文字。谈及图像感知,高茜提到,她的孩子对梵高最初的兴趣,源于大儿子偶然看到梵高割掉耳朵的自画像。“大儿子问裹纱布的原因,我就趁机介绍了一下梵高的趣闻,并佐以画册图片,一旁的小儿子也听进去了,还天真地问有没有割耳朵的视频,引来一阵哄笑。自那以后,他们开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