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生活环境 >> 教育场域基于中华海洋文明的有效叙事
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中国海洋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海洋故事,需要基于海洋的教育场域加以审视。海洋教育是海洋进入人们的意识,内在的内容、形式、意蕴及形成心理结构的活动总和。传播与接收构成了海洋教育场域的两大存在方式。中国海洋叙事的内容有三种来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海洋认识、国外文明中的海洋认识与中国海洋事业发展需要中的海洋叙事。海洋叙事就是通过讲述海洋故事来提升海洋意识,涵养海洋素养。
海洋叙事需要有星辰大海般的人文情怀
海洋知识是指海洋的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生态知识及其解释体系的总和。讲好海洋故事是体现海洋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教育场域出发,运用叙事理论、方法与技巧进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有效叙事系统。
海洋叙事是基于人的情感、品质和心理的个体人文关怀。海洋观念首先是视野、思维的问题,要避免自说自话。对待海洋事业,既要看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中国进入世界体系并成为利益相关者,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海洋故事,需要运用研究的视角,从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视域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国在考虑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平衡时,更要注重其对于海洋故事的叙述。
战略层面顶层设计的核心应是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从而实现海洋素养的培育,并将新型海洋叙事嵌入国际海洋话语体系。中国海洋故事的吸引力,应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也要以世界更能听得懂的方式阐释自己。中国建设海洋话语体系,强调在世界的海洋话语权,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不重复西方海洋议题,着力建构基于中国国情的海洋文明,完成海洋叙事的内涵建构;二是厘清中国立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的核心体系,探讨中国海洋叙事的对象、内容、形式、载体;三是探讨建立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服务中国海洋文明建设。
海洋叙事立足于民众海洋素养的培育
作为推进海洋教育的核心概念,海洋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海洋教育领域的共识。长期以来,国际海洋教育界多将美国提出的“七原则”作为依据,但是该体系忽略了海洋的主权属性、社会属性,主要将其作为自然物的存在。在海洋教育中应紧抓海洋素养概念,并从社会参与、人文情怀、科学探索、生态互享四个维度构建符合中国国民发展需要的海洋素养体系。海洋素养包括社会素养、人文素养、生态素养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内容,海洋叙事需要有素养的隐含指向。民众海洋素养来源于与海洋有关的日常生活,讲好海洋故事,需要积极探索形成新时代的中国海洋发现,丰富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构建。
提高海洋国家意识需要繁荣海洋文化,走新型海洋国家道路需要培养国民的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讲好海洋故事,需内外兼修,然后形成相应表达效果。中国现代海洋文明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海洋自信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自信。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叙事,应 新型海洋观是建构有效海洋想象的心理基础
塑造新时代的国家海洋意识和新型海洋观,是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重要目标。讲好中国海洋故事应有指向,既要 海洋对于民众来说,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一种理念和信仰之源。中国古代有着基于自身理论和逻辑而生成的海洋知识体系及其解释话语,对海洋解释注重“天下”秩序和华夷观念。比如中国古代的“四海”,兼具天下和政治、地理和民族认同的感念。中国海洋叙事需要通过“软力量”建构形成人的意识在场与心理建构。在中国古代海洋知识书写中,既有《山海经》《庄子》等绚丽文本,也有二十四史中的记载,《诸蕃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等典籍中也有相关特定知识的书写。
海洋想象是民众海洋素养塑造的重要心理基础,如何做到“向海定陆”是件不易的工作。向海定陆的思维方法,就是需要在海洋教育推进过程中,从海洋的视域,以海洋视野和海洋思维来思考与陆地有关的事务,从而辩证统一地看待海洋与陆地的发展。海洋的精神气质和感染力,能够以一种文化的方式加以渗透。需要指出的是,教科书是讲好中国海洋故事、培育民众海洋素养的重要平台,民众自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需要有教科书的体现。教科书是一种日常的细微叙事,以儿童启蒙课本为例,不仅有长江、黄河、长城的陆地印记,还应将东海、南海的图像深深地印在儿童的构想世界中。海洋教育进入教科书是一种自然融入的过程,是陆地社会海洋文化的自然融入。
重塑世界海洋文明中的中国海洋故事
海洋文明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误差,人们常常基于陆地视角来看待海洋文明,这样就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陆地思维会屏蔽海洋文明的有效呈现。
重构中国海洋叙事,是从中华文明中调适海洋文明的重要指向。中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民众的 “愿意听”是指中国海洋叙事的世界格局所带来的广泛接受性,“听得懂”是指将中国海洋故事的讲述转化为外界能够心悦诚服的接受,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海洋叙事的“软实力”,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质进一步做强。小视频、直播课等都是海洋文明传播的重要形式,还可利用每年海洋日的相关活动,普及海洋文明,推动基于真实情境、学科融合、海洋主题与AI技术相互交融的载体开发。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精卫填海、张羽煮海、神笔马良等,以及身边耳熟能详的事物基于海洋文明进行解读,不拘泥于宏大叙事,而是从更细微的个人叙事、生活叙事的角度,让民众能够“听得懂”,从而拓展我国的海洋叙事。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卓有成效的向海经历。在新时代,提升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中的海洋叙事,是我国海洋战略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国海洋故事需要主动融入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中,多领域、广视角推动海洋叙事,使其从海洋文化自信逐步走向海洋文明自觉,从而为世界提供海洋故事的中国选择。
(本文系宁波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合作研究重点项目“海洋教育推进宁波海洋文化战略的协同研究”(NZKT)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