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卖国贼曾国藩传大清第一名臣危难时的勇

发布时间:2023/6/14 23:56:40   
白癜风用仪器治疗 http://nb.ifeng.com/a/20190419/7373520_0.shtml

铜官渡一艘战船上,一个身着大清官服的朝廷大员,却脚步踉跄,面如死灰,望着雾霭迷蒙的江面,决绝地跳入江中。

他就是大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他以一介书生,在历史的洪荒中,创建湘军,统帅群雄,力挽狂澜,却出师不利,靖港一役,溃不成军,损失过半。

首战惨败,几年心血,平生指望,转眼成空。还要背负,皇帝的讥嘲,长沙官员的讥笑,被骂废物,被驱赶如丧家之犬的境遇,曾国藩万念俱灰,无颜苟活。一个心志坚定之人,被逼如此,境况之艰难,可窥一斑。

曾国藩这个人物,一直就是刷屏级网红,写他的书很多,这本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不厚,语言也不晦涩,却让我们脑海中板正、无趣的大儒形象,变得鲜活而丰满。

有人说,他的一生在一定意义上是失败的,因为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一己之力,并没有挽救大清百年的颓势,也没能实现儒家所说的太平盛世。

但不能否认,他实现了自己。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在逆流中的个人成长,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只有了解更多细节,才会对这个人物有更丰满的认识,也才能感知到,一个渺小的个体,在历史洪荒中,有着怎样负重前行的勇气与担当?

1、“笨”的反思

曾国藩天资不高,算得上是笨小孩。

有个故事,说他上学时,晚上背书,梁上小偷都听会了,他还没背下来,可见他的笨拙。

6次科考,6次落第。不仅如此,他的考卷还被作为“反面典型”,全省示众。

这般大的挫折......

有几个人能再鼓得起应试的勇气?

但曾家祖训,只信人定胜天,都有一股倔强之气。

曾国藩同样百折不挠。

这响亮的耳光,没有打退他,反而激起他破釜沉舟般的斗志,他开始反思失败原因。

反观过去,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虽有极强的进取心,却没匹配聪慧的大脑。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既然老路行不通,那就寻求改变。

他将历年自己的考卷,与优秀的模板对照,找出差距,也找准努力的方向。

曾国藩无疑是笨的,但他舍得下笨功夫。

因为笨,所以不懂取巧,不走捷径,所谓笨鸟先飞,他用时间和重复练习来夯实基础,不留死角;

因为失败多,所以逆商高,他不惧挫折,将每一次失败吃透,不让代价白费。

这慢慢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学:“尚拙”。

所以,他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用最笨,但最扎实的方式,涓滴积累、水滴石穿,扎实扎透。这种“重剑无锋”的形式,看似迟钝,实际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曾国藩的高明,其实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的。

后来湘军打仗的特点也是如此:结硬寨,打呆仗。靠的并不是奇谋,而是笨功夫,修筑堡垒,稳中求胜。

这种拙诚的方式,几乎成为了他一生成功的秘诀。

道光十三年,曾国藩终于考中秀才,此后举人,进士,开启了他的漫漫为官路。

2、有所激有所逼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不善机变,年轻莽撞,一度又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

刚刚上台的咸丰,新皇上任三把火,曾国藩的直言,与刚上任急于要做点什么的咸丰一拍即合,他以为自己的政治见解,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

于是他激奋了。

但显然,冲劲儿过后,咸丰皇帝疲软了,刚愎自用慢慢显露。

曾国藩灰心又焦虑。

本来谨慎的他,犯了官场大忌。

他上疏批评皇帝。

年轻人啊,都太自以为是,他以为只要敲醒这个糊涂的皇帝,就能挽救国运。

却不料触怒龙颜。

他从此就被顶头上司拉入了黑名单,直脾气也得罪了无数同僚,群嘲讽刺他“满朝皆醉你独醒,满朝皆浊你独清?”

官场之中,你动了别人的奶酪,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太露,人必非之。

处处受挫的曾国藩很是灰心。

但他善于抓住机会、创造机会。

太平天国起义,发动了对满清王朝的武力对抗,武装力量之强,朝廷竟无一支军队可与之匹敌,全国一下陷入了水深火热。

在咸丰的批准下,曾国藩一介书生,大刀阔斧,创建完全脱离旧体制的军队:湘军。

建军之初,群疑众谤。曾国藩与各方势力博弈,推陈出新,解决难题,靠着“挺”劲儿,精卫填海,杜鹃泣山,像个“刺头”,顶住压力,投入造船、练勇、筹饷中,做好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

几年筹备,第一战,就惨败收场,才有了开头投水自尽的一幕。

被救回来的曾国藩,置身于各种嘲骂、笑话中,却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他派出的塔齐布一支湘军,在湘潭战役中,大获全胜。这是清军对战太平天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这次胜利,标志着曾国藩政治地位的改变,也成为了太平天国和大清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长沙之辱,给予了曾国藩极深的自我教育,“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可以说成立湘军,战败太平军,就是在现实的逼迫,不断的自我激励中实现的。

有志者,挫辱是动力,打击是帮助。紧咬牙关,吞下的挫辱,就会成为滋养意志与决心的养料。

3、大悔大悟

在曾国藩的职场生涯中,皇帝对他的猜忌和不信任,始终存在。

曾国藩再有战略头脑,战略谋划,奈何,他不仅陷入军事上的危局,也陷入了政治上的重重泥淖。

皇帝只要他卖命,却始终不给他实权,要解两江危局,却连调动两江官员的实权都没有,筹饷都无人应,湘军开支甚至到了劫掠为生的地步,曾国藩举步维艰。

终于,在父亲去世和现实难行中,曾国藩又犯了直脾气毛病,开口向咸丰要官。

他以为要他卖命,就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这个道理谁不懂?但他又一次高估了咸丰的智商。

咸丰直接罢了他的官,让他在家守制三年。

被顶头老大直接抛弃了。

咸丰从没有信任过曾国藩,始终担心湘军尾大不掉,而更依仗他的嫡系部队,虽然嫡系部队烂泥扶不上墙,依然被他高薪足食地供着。

被解除兵权的曾国藩,强烈的挫辱感,他内心苦闷不堪。

退居乡下两年,曾国藩有了时间全面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事,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乡居生活,他的心静了下来,思维方式、行为处事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大悔大悟”。

他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表面看似乎很强,实际却是极弱的,因为说服、影响不了任何人,反而事事难为。而“大柔非柔,大刚无刚”,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虚伪、圆滑、机诈,却是生存的必需手段,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关,海纳百川,才能积蓄各方的能量。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浙江形势危急,不得已之下,咸丰再次起用曾国藩,改头换面后的曾国藩,又一次登上了大清的历史舞台。

这时,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稳重睿智的两江总督。

中国传统中的清官,都是宁折不弯,一清如洗的,拒绝任何灰色收入,如海瑞般自虐,让人佩服。但这样的清官,往往也是官场“公敌”,无法获得他人的配合,调动可能的力量,办成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

曾国藩没有做这样的清官,因为他更注重效果,而非虚名。所以他骨子里虽清廉刻苦,但表面和光同尘,他想办的从来都是实事。

4、“卖国贼”?

曾国藩晚年,遭受了一生都未曾料到的最大耻辱,几乎摧毁了他的精神。

那年天津法国教堂,建了个育婴堂,专门收养弃婴。却因爆发传染病,几十名儿童相继死亡。

一个流言开始甚嚣尘上,西药为什么灵验?就是修士们剜掉孩子的眼睛、心脏等器官炼的药。

收养弃婴的善举,成了百姓们群情激奋的恶行。

众口铄金,越传越烈,而天津地方官又处置不力,导致民情汹涌。

终于在一声枪响之下,暴乱发生了。

无处宣泄的民众,涌入教堂与领事馆,杀死了教堂的神职人员,抢掠、焚烧,事件升级,这就是震惊全世界的“天津教案”。

教案发生第二天,法国军舰就开往大沽,迫近海关,鸣炮示威,战争一触即发。

这时,重病缠身的曾国藩,接到慈禧的手谕,他深知此事吃力不讨好,也完全有理由不介入此案,但他犹豫了。

因为他不是个逃避困难的人,遇事也从不推诿;也因为对危局的担忧,事关重大,若委派一个无能之辈,激化矛盾,战争将再次让大清朝跌入深渊。

所以,他拖着病体,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晚清以来,有一个规律:“以战为高,以和为辱”。

就是在外交中,主张强硬的,哪怕是发动战争,都会获得民众欢呼,觉得扬我国威;而主和,有所妥协的,都被骂汉奸、卖国贼。

而当时的大清,国力微弱,战争的结果,必是又一次割地赔款;想要避免战争,势必就会与洋人有所妥协。

这个案子的难办,无人愿淌这滩浑水。

临行前,曾国藩写好了遗嘱,他预料到艰难的程度,做了最坏的打算。

天津教案中,复杂的外交牵连,本国各阶层的中坚力量,都加大了事件处理的难度。

曾国藩首先以查办不力,撤了天津3名地方官员的职,堵住了洋人之口,有了与洋人坐下来谈判的可能,但此举却大失民心。

几番查证之后,曾国藩上了一封长长的奏折。先因挖眼剖心无一例实证,为洋人平了冤,主张对洋人以诚相待;再为中国百姓的怀疑寻了因,列举出百姓质疑洋人的“五疑”,剖析澄清;最后言明,澄清谣言,防止此类教案再次发生,才是重中之重。

这面面俱到的详尽分析,若内容广泛传播,无疑会澄清许多误解,甚至促进中外民众和解。但《邸报》发出来时,却删除了为中国人发声的“五疑”,变成了单方面为老外开脱。

一时间,卖国贼,人民公敌,反曾运动,骂声震天,昔日“中兴第一名臣”,今日却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曾国藩一面像过街老鼠般,承受国人、友人、同僚的抨击唾骂,一面还要应对洋人的进一步逼迫,孱弱的病体几次吐血昏迷。

或许,朝廷需要民心,而事件解决需要背锅侠吧,曾国藩就当了平息事件的背锅侠。

但老曾不知道,他在天津教案中,极力避免的战争,他死后三十年,在又一次天津教案扩大版的运动中,还是爆发了。

一代名臣,却没有得遇一代明君,但他依然以他个人的人格力量,书写下自己心酸却可圈可点的一生。

写在最后

曾国藩用“心已用烂,胆已惊碎”,来形容他的艰难竭蹶,让我们体悟了,其中的难熬。

一代大儒,艰难创建军队,力挽狂澜于危局,挽救传统文化于覆灭的危机,为大清王朝续命,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力。

毛泽东曾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也评价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越了解老曾的各种细节,越能领悟他思想轨迹的复杂多变,这不是一个板正无趣的形象,而有作为人的太多鲜活。

作者张宏杰说:对于中国这个文化体来说,曾国藩的更大意义是他展现的“中国式力量”。这种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渺小的个体,于历史洪荒中,负重前行的勇气与担当。

书还是要自己看的好,值得一读!

End-图/网络

#历史风云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9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