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生活环境 >> 中华文明到底有多少年人民日报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那些远古的神话传说成为我们小时候关于中华文明的启蒙。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如星河,绵延闪耀。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处?延绵不绝的年传承,经历过怎样的起承转合?这些牵系根脉的问题,现在有了答案。
女娲补天
5月28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探源研究通过对众多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研究,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年文明。
考古实证年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它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它于年被正式提出,经历了预研究等数个阶段的工作后,于年完成第4期结项。
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
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在发布会上说:“探源工程实施的十几年里,我们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在几个重要的、距今~年的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这些遗址是: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王巍以考古调查和发掘实例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修建于大约年前,古人在修建之前先修了一个长3.5公里、宽十几米的巨型水坝。他表示,经考古勘测,该遗址目前发现最大规模的城址总工程量,初步估算是万立方米,这样的工程量如果动用1万个劳动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如果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是动员了相当广阔地方的人力。”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资料图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并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我们将之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还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
何时、如何、有何、为何——探源工程的研究自始至终贯穿着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并不仅仅是要解决中华文明何时形成、是否确有年历史这样的问题,还要追问中华文明如何发展、又为什么这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王巍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下来的历史。”赵辉说,“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对这段历史进行描述,从而填补了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段的空白。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工作还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经过多年研究,专家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梗概式描述。
——距今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距今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距今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探源工程大规模考古发掘四大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年。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资料图
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现藏于良渚博物馆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米,南北约米,面积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视觉中国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除陶寺类型的遗存外,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
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资料图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石峁(mǎo)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资料图
石峁遗址是距今约年左右,面积约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年。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资料图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资料图
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乳钉纹铜爵,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经历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那些来自远古时空的古老遗址,成为我们无比宝贵的文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