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湘军后期统帅刘坤一清末最有实权的总督,血

发布时间:2023/5/2 16:45:41   
北京权威皮炎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1449.html

本文作者:陈胜乔

晚清湘军崛起,出了很多猛将能吏,其中,最著名的三位统帅级人物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但较少人知道,曾、胡、左之后,湘军另一支派“楚勇”宿将刘坤一在清末也担任过全国军事统帅,并且其权势超过三位前辈。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担任过湘军统帅,无须赘述,本文重点说一说刘坤一。

刘坤一,字岘庄,清道光十年(年)生于宝庆府(今邵阳市)新宁县城富裕人家“光厚堂”。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长大成人后,遇事沉着,思维敏捷,才气横溢,闻名乡里。清道光二十九年(年),19岁的刘坤一经县试补为廪生(秀才中的佼佼者,朝廷供给粮米)。

刘坤一在老家读书时,师从新宁县清朝第一位举人江忠源。没错,就是那个被称为湘军真正鼻祖,创立“楚勇”镇压太平天国,三年升任巡抚,后在安徽庐州(合肥)自杀殉职的江忠源。

刘坤一比江忠源小18岁,比另一位新宁同乡、湘军大佬刘长佑小12岁。三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因有同乡、师生和本家关系,所以往来非常密切。早在清道光二十九年(年)新宁县爆发李源发农民起义时,刘坤一就提议组织训练乡勇镇压,得到江忠源、刘长佑高度认可和付诸行动。可以说,中国近代湘军诞生,刘坤一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参谋长”作用。

咸丰元年(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江忠源奉命率新宁兵赴广西镇压,刘坤一和刘长佑继续在老家组织练兵。他们研究了原来绿营官兵的“束伍”编制和“练技”方法的利弊,效仿戚继光的“束伍练技法”,把所募余名乡勇分为3营,每营人,各营下设哨,每哨下设4队,择用族中干练子弟担任哨长、队长,逐层管辖,严格训练。由于宗族关系加上同乡同井观念,使新宁兵具有绿营官兵和八旗兵无法比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咸丰二年(年),太平军7万人围困桂林城,刘坤一协助江忠源、刘长佑统领乡勇驰援桂林。这是新宁兵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援军出省作战,取名“楚勇”。在著名的蓑衣渡战役中,刘坤一作为营务总管,负责在蓑衣渡河床上布置暗木桩等障碍物设伏,为江忠源、刘长佑指挥楚勇狙击太平军、炸死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立下功劳。

咸丰四年(年),刘坤一正式加入湘军(楚勇)。这一年,江忠源在安徽巡抚任上镇守庐州(安徽合肥),被太平军破城后自杀殉职,刘长佑接替他成为“楚勇”的统帅。

相比江忠源、刘长佑在老家练兵时已是举人和拔贡,刘坤一只是一位廪生,起点较低,但他在正式加入湘军(楚勇)后却一路低开高走,不断立下战功,开启火箭般的擢升速度。

邵阳市区资江南路刘坤一铜像

咸丰五年(年),刘坤一跟随刘长佑攻克茶陵、郴州、桂阳、宜章等地,由廪生升为教谕。次年,湖南巡抚骆秉章派刘长佑率师援救江西,刘长佑令刘坤一自领一营出征。这是刘坤一第一次独当一面带兵打仗,在进取芦溪、宣风镇等战争中接连获胜,之后收复袁州(今江西宜春),经刘长佑举荐,官拜直隶州知州,获赐花翎。

咸丰七年(年),刘坤一率军攻克临江(今属江西省,清末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共4县),被擢升为临江知府。

咸丰八年(年),刘长佑因病暂时引退,将所部交刘坤一统领,刘坤一迎来全面统帅“楚勇”的机会。当年他同道员萧启江渡赣江,大败太平军,乘势收取抚州,连克建昌,升为道员。咸丰九年(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进攻湖南,刘坤一回援,解除永州、新宁之围,再加盐运使官衔。太平军往广西方向转移时,刘坤一跟随刘长佑追击,收复柳州,事后加布政使衔(从二品,类似今天主管财政、民政的副省长)。

从年以廪生身份加入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到年加布政使衔,刘坤一仅用五年时间,由没有任何职务的秀才升任省级干部,打破了晚清官场的升迁纪录。

咸丰十一年(年),刘坤一在浔州(今广西桂平)围剿太平军,“以按察使记名”。之后领兵在湖南伏击石达开部队,使其逃入贵州,以功授广东按察使(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今省政法委书记)。

同治三年(年),刘坤一平定浔州之乱后,被清廷赐号为“硕勇巴图鲁(“巴图鲁”为满语中“英雄”“勇士”一词音译)”,次年升为江西巡抚(正二品,类似今天的省委书记)。

至此,刘坤一仅用十年时间,使自己由一个不包分配工作的大学生(秀才)登上“省委书记”(巡抚)高位。放眼整个清朝,刘坤一的擢升速度无人可比。

人们常津津乐道曾国藩考上进士后官运亨通,“十年七迁”,由普通京官升为礼部侍郎(从二品),但对比刘坤一“十年由秀才升为巡抚”,35岁成为主管一省的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

分析刘坤一快速升迁的原因,除了他本身才干杰出,还得益于刘长佑积极提携。从上述刘坤一升迁历程可看出,他的几次关键升迁都是因为刘长佑刻意让他独当一面带兵打仗立功,并且向朝廷举荐他。

光绪元年(年),刘坤一升任两广总督。次年(年)调任两江总督。从此时开始,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年),在这26年里,中间除了因父母去世回家守孝和甲午战争奉诏北上主持军务的时间,刘坤一多数时间都坐在两江总督的位置上。

从同治四年(年)起任江西巡抚,到光绪二十八年(年)10月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刘坤一一生做督抚的时间有近37年,放眼整个晚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刘坤一的权力达到顶峰。因为李鸿章的淮军一败涂地,湘军宿将大多数去世,清廷授权他节制关内外诸军的权力,掌握当时的湘军、淮军、绿营、八旗所有兵力,因此,刘坤一也就成了事实上的湘军后期统帅,其实际权势甚至超过巅峰期的曾国藩、左宗棠等前辈。

甲午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作为晚清湘军统帅中的后起之秀,刘坤一具有宝古佬的血性和刚直,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是为官后期坚持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此哪怕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也宁折不弯,称得上是板荡诚臣。例举三事:

一是上奏折反对慈禧废黜光绪帝。

光绪二十五年(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迁怒于主张变法的光绪帝,准备废黜他另立新君,满朝文武大多附和,唯独刘坤一等少数认为“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担心废立引发国家动乱,危害人民,予以反对。因此他约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张之洞起初表示赞同,但随后慑于慈禧淫威,中途追回自己的奏折,删去自己的名字。对此,刘坤一很是不屑地说:“香涛(张之洞字香涛)见小事勇,见大事怯,姑留其身,以待后图,吾老朽,何惮。”由此可见刘坤一的血性、刚直和不怕死。

因为刘坤一所言有据,加之他手握地方军政大权,慈禧虽然对他上的奏折异常恼怒,但最终作罢,放弃废黜光绪帝的计划,使晚清社会减少了一次大震荡。

二是“庚子事变”首倡“东南互保”。

光绪二十五年()夏天,慈禧和一帮满族官员头脑发热,欲借义和团灭洋人,因而通谕全国疆臣督练义和团并与各国绝交开战。刘坤一对此洞若观火,认为慈禧此举会将国家引入灭亡之路,于是拒不执行命令,并联络张之洞、李鸿章等一众大臣与西方各国协议互保。也就是对洋人说,朝廷所作之事与已无干,他们只做稳定辖区内的事。刘坤一再次挺身而出,避免了慈禧把战火引向江南,涂炭生灵,阻止国家滑向深渊。尽管慈禧当时震怒,要拿他问罪,但事后肯定他:“保障东南,匡扶大局,厥功尤著”。

三是强烈反对割地给外国。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刘坤一极力主张抗日,作为两江总督,他经建议把南洋舰队调到甲午战争前线,协助北洋舰队抗击日本海军,但遭到清廷拒绝。一年后甲午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刘坤一等极力反对割地,尤其是刘坤一,他痛诉割地对中国的危害,他说:“日本若得辽、台,如附两翼,中国必有噬脐之祸。辽、台与倭该国联成一气,日益强盛,将来即求援西洋各大国,亦无能制其死命。是此和议一成,惟任倭为所欲为,贻患无穷,何堪设想!”但清廷没有理会刘坤一的痛诉,《马关条约》如期签订。当朝廷割让台湾,令所有官吏内渡之时,刘坤一致函台湾巡抚唐景崧称割让是“欲令赤县沦为异域,苍生变为左衽,凡有血气,孰不疾首痛心。坤一老矣,虽挥鲁阳之戈,徒衔精卫之石,每中夜起立,循视鬓发,悲从中来,常恐此生无复有报仇雪耻之日矣”。其爱国之诚,天日可鉴。

光绪二十七年(),在签订《辛丑条约》的过程中,俄罗斯借端要挟清廷交出东三省之政权、兵权,李鸿章主张应允俄方要求,刘坤一再次上奏力陈不可割地。他在寄军机处转李鸿章的电文中表示:“增祺与俄私立条款,实关中国安危大计”;“若允俄独得东三省政权兵权,无异地为彼有,各国必将效尤,分裂之祸立见”。正是因他的竭力反对,清廷不轻许俄约,李鸿章未能签字,终于保全了东三省。

刘坤一给扬州大明寺题写的匾额

作为封建官僚,刘坤一可贵之处还在于务实,与时俱进。他早年思想保守,在任江西巡抚时,对西方先进文化科技持排斥态度,但后面接触多了,思想也开明起来,特别是在任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后,深刻认识到,中国惟有维新变法才有前途。年他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著名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前身)就是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发起筹办,由继任的张之洞、魏光焘等人推动落实建立的。

刘坤一的务实,还表现为排除门户之见,多次保荐袁世凯。

袁世凯本是淮系出身,是李鸿章的部下。青年时的袁世凯办事干练,追求务实,是一位励志青年。对他的这种性格,李鸿章却不看好,但刘坤一慧眼识珠,认为袁世凯日后堪当大任,因此在关键时刻倾力提携他。

据陈扬桂先生在《袁世凯与两个邵阳人的恩怨》一文中介绍,刘坤一第一次提拔袁世凯是在甲午战争中淮军一败涂地、日寇长驱直入的危难时刻,刘坤一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刘氏奉旨出关督师时,发现在关外前敌营务处做转运工作的袁世凯办事干练稳妥,甚是喜欢,感叹人才难得。《马关条约》签订后,刘坤一立马请求朝廷将自己部下、失职统领革职严惩,同时向朝廷保荐袁世凯接替。第二次是刘坤一以两江总督之身兼任主持清廷国防工作时,当时,在小站练兵的两位主帅胡燏棻、汉纳根辞职。在刘坤一的大力推荐下,光绪正式召见了袁世凯,并把练兵重任交给了袁世凯,使他获得了一次培植亲信的大好机会。

刘坤一对袁世凯不仅“扶上马”,而且不断地“送上一程”。他把与张之洞共同缔造的一支洋枪洋炮装备的“自强军”拱手送归袁世凯的麾下;当袁世凯领衔参劾端王、刚毅等人主战误国时,刘坤一又率先署名支持。

观刘坤一一生,以秀才投笔从戎,靠军功擢升封疆大吏,任职督抚近37年,多数时间恪守封建官僚本分,但他晚年提倡的“东南互保”、“江楚三折”,以及举荐袁世凯等行为,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具有深刻意义。例如提出“东南互保”,摆明腐朽的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控制权,给孙中山黄兴等人从事革命活动创造了空间。上奏“江楚三折”,相当于是深化“洋务改革”,全面学习世界先进文明。而他两次举荐袁世凯,间接帮助袁氏逐步积累颠覆清王朝的实力,最终成功促成和平政变,完成改朝换代。

光绪二十八年(年)10月,刘坤一去世后,东南名绅张春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吕端大事不糊涂,东南半壁,五年之间,太保幸在;诸葛一生唯谨慎,咸同两朝,众贤之后,新宁有光”。有意思的是,清廷也给他谥号“忠诚”,追赠一等男爵、太傅。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业余专注乡土写作,希望能为普及大邵阳历史文化尽绵薄之力。如蒙喜欢,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2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