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菊酒之中存猛气陶诗札记一文史宴

发布时间:2022/6/4 14:38:20   
中科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历史上的陶渊明,素以好酒与爱菊著称。

史料上相关的记载很多。比如,陶渊明刚就任彭泽令,就下令将公田都种秫(高粱),为的是收成后可以酿酒。还有,颜延之曾送过二万钱给陶渊明,他为了喝酒方便,竟全部送到酒家。

至于爱菊,但凡隐逸之人都好这口,北宋的周敦颐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而陶渊明本人则认为“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翻开《陶渊明集》,写喝酒的诗句比比皆是。

撇开20首《饮酒》诗不说,还有许多,比如“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等等,就连晚年因生活困难向人借贷时,也是“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举不胜举。

跟菊花有关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外,还有“今生几丛菊,花色又新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只要提及陶渊明,好酒与爱菊总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这只是陶渊明的一面,他的诗,在潇洒闲适之外,还潜藏着一股刚猛之气。

最先发现这点的是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萧统,他说: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萧统生活的年代去陶渊明不到百年,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其实,只要细细品读陶渊明的诗,也能发现许多蛛丝马迹。

在《读山海经》第十首中,陶渊明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徙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对于一个以隐逸著称的田园诗人而言,这是很不寻常的。

这得从陶渊明的出身谈起。他的曾祖父陶侃,外祖父孟嘉,都相当不得了。

其中陶侃曾平定“苏峻之乱”,于东晋有再造之功,官至大司马,爵封长沙郡公。孟嘉则是东晋名士,以气度恢弘,风雅洒脱著称,曾留有“孟嘉落帽”的典故。

陶渊明出自这两个家族,志趣当然不同于一般人。史载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可见,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不仅爱丘山,也是个抱孤念,有猛志之人。

既然出身名门,又有才华,按理说陶渊明应该前程似锦,出将入相才对,为什么生活上却“幼稚盈室,缾无储粟”呢?这就跟当时盛行门阀制度有关了。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号称士族。

为了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世家大族按照门第高下选拔和任用官吏,相互通婚,鼓吹“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门阀制度于东晋犹甚,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西晋的左思,他的《三都赋》曾令“洛阳纸贵”,但由于出身庶族,也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发出“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慨叹。陶侃是寒门出身,即便是立下不世之功,官做得再大,也无法加入士族俱乐部。作为陶侃的非嫡支脉,陶渊明的官路自然只能在下品中徘徊。

他不是没有奋斗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一路走来,最后到了彭泽令这个节点上,他终于彻底醒悔了,在那种腐朽昏暗的政治环境下,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还不如“复得返自然。”这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对现实有着极为清醒认识,具有批判性的抗争。

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从此开始了长达23年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人生也进入了勃发的旺盛期,他的诗歌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但对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和信奉“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陶渊明而言,在喝酒赏菊,俯仰自得的同时,不可能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6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