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小百科名师这样讲古文去登发鸠山
去登发鸠山
浙江诸暨暨阳街道大侣小学陈可英
“又到了‘游山玩水学古文’时间了,这一次我们要去登一座神秘的山,它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发鸠山!”
就如投入湖中的石子,“噗咚”一声激起千层浪。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喜不自禁,拍手称快。
“发鸠山在哪里?”雯雯急不可耐了。
老师不慌不忙地打开一本书《山西名山漫谈》,指着里面的一幅图说:“发鸠山在山西省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处,它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它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就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看远处山头上雾罩云腾,翠奔绿涌,太有仙境气势了。”
见大家看得入神,老师又翻到一张图:“距离发鸠山约10余公里的地方有个湖,那十里碧波和湖光山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呢。”
“太想一睹为快了!”孩子们欢呼雀跃。
“别急,这座山有美丽的传说呢。请看——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这是精卫填海的故事。”靖宇抢先回答。
“这座山跟精卫鸟有关。”小乐也争先恐后。
“说得非常正确。”老师看着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出了一个小难题,“那山上肯定不止一种鸟,你能一眼就辨认出精卫么?”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瞪大了眼睛,大家都没有见过精卫鸟呢。不过答案不在大伙脸上啊,老师连忙招呼大家去小古文里找。很快,大伙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它的形状像乌鸦!《乌鸦喝水》的故事里就有图片。”
“‘文首’一词告诉我们它的头部有花纹。”
“它有着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因为文中有‘白喙’,‘赤足’。”
“我还可以通过它的鸣叫声来辨认,它‘精卫’‘精卫’地叫。”
老师听了,啧啧称赞:“大家能从小古文里找出精卫的特征来,真是棒极了!”紧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精卫填海为哪般?”
“文中说的是:它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死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的木和石,去填塞东海。”雯雯总是捷足先登。
“我记得《上古神话演义》中有这样一首歌:‘精卫鸣兮,天地动容。山木翠兮,人为鱼虫。!娇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是炎帝听到悲鸣声“精——卫——”含泪写下的。精卫听得父亲‘海何以不平’的歌词,遂下决心,填平大海。每日衔西山之木石填于东海,木石虽瞬间即被浪涛冲走亦不气馁和罢休。”有“书博士”之称的颜颜抬起头来,发表了长篇大论。
老师拍拍颜颜的小脑袋,连声夸赞:“饱读诗书,博闻强志!”
“我还知道精卫有好几个别名。‘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它死得十分冤屈;‘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还有一个是‘帝女雀’,它是炎帝的女儿化身而成。”小乐也搜索枯肠,不甘落后地回答。
“小乐说得对极了,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还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这样写:‘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可见精卫鸟的故事是多么悲壮,它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多么伟大!”说到这里,老师的手升得很高,就像把精卫鸟抬举在手上似的。
此番问答之后,孩子们对这次的登山多了无限的向往,真恨不得插翅飞到发鸠山,与精卫鸟一起翻飞盘旋。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琅琅的书声,抑扬顿挫——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本文发表在《小百科·中华诗文学习》年第10期上)
如果喜欢本文,请转发或收藏吧!
楼上楼下,也很精彩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