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有滋有味,玩转文言文
有滋有味,玩转文言文
——谈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
“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与现代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再从课堂教学来说,常规课堂上,单一的词句段理解,使文言文失去了原本的韵味;枯燥的讲授,读懂文章变成了翻译文章,使文言文课堂回到了“八股文”的佶屈聱牙;生硬的背默训练,使文言文成了荼毒学生的压力所在。
而文言文本身值得教学吗?纵观三至六年级的文言文,有叙事的历史故事,也有神秘的神话故事,也有逻辑缜密的说理文……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看文字本身,充满了绵长的意蕴,读起来口留余香,更能汲取到中国古典文学所独有的音韵美。这些文章,题材繁多,撰写事件的,能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高贵的情感;陈述事理的,能从中品读出重要的价值与观念,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可贵精神,继承了炎黄子孙的灿烂文化。综上所述,学生本身能在文本中汲取许多营养,但无奈被“文言文”的外衣牵绊,忽略了内在的价值。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言文的内在价值,发现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民族文化。
究竟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给学生带来趣味性,使学生提升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从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学呢?
一、讲究朗读技巧,读有滋味
朱熹曾言,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古文的诵读,有讲究。讲究读准确,由于语言发展的特殊性,文言文的许多字词与现在人们运用时,字义与读音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把握含义,首先读对是第一步。文言文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多音字,比如由于字义的陌生,学生在初次接触时会把汤汤(shāngshāng)读作tāngtāng;又因为无法准确辨别虚词的作用,会将为的读音搞混。如: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需要教师在课堂进行着重强调。
读准确是第一步,读有停顿是帮助理解的桥梁。由于文言文中出现单音词、同体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虚词、语气词等等,甚至一词多义,使得学生在顺利读通句子、读懂句子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搭建桥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做到停顿到位,这样才能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接下来,读有韵味。在停顿的基础上,音韵美是古文朗读具有独特的美。这需要联系文本本身的特色,比如在教授《司马光》一文中,我们抓住读音的平仄来感受文本。“足跌没水中”,这5个字中,“跌”是入声字,“没”“水”都是“上声字”,这两类声调都属于短而急促,那么我们从音韵中能感受到事情的紧急与危险;在《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我们则敏锐地察觉到语气词对感情表达的妙处。在读“乎”时,有意地延长读音,感受到对伯牙鼓琴的赞美,这是声断气连的读法让古文充满音韵美。
在“三读”之中,学生能觉察出古文字词音的与众不同,能感受到朗读古文的独特美,自然而然学生在碰到古文之后,不会在张口不读,而是饶有趣味地高声诵读。这是陌生感的古文带给孩子新鲜感,新鲜感萌发对读的兴趣,从而感受古文本身的诵读之美,也提升了学生读古文的能力。
二、落实词句意思,文有意味
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殊性,从词的结构形式与内容上看,它语言凝练概括,表达含蓄典雅,耐人寻味。而小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停留在与自身生活实际的经历相联系,因此对读懂内容上说,具有极高的挑战。如果教师只是通过逐字逐段的分析,割裂字词句,使理解句意变成了字字割裂后的拼凑,那么文章将味同嚼蜡,毫无生气。学生也难以品读到文言文独特的美。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字词的奥秘,感染学生使之心领神会呢?
在昆山市新城域小学赵越老师的《书戴嵩画牛》课堂教学上,她对文中字词意思的理解有了一系列方法的指点,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1)注释定义。在教授“尾搐入两股间”的“搐”字时,引导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