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种类 >> 陶渊明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当隐士的,古代还有
被后世誉为隐士代表人物的五柳先生陶渊明,虽然他曾经在自己的《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是,其实,他却也并不是生来就是一个长居在深山之中,闲来无事,种些菊花,望望南山的闲人雅士,他也曾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壮志呢。
陶渊明也和阮籍一样,是一个清高之人,最看不惯的,就是人世间的阿谀奉承之事,所以,在他的一生中,虽然也曾经做过几回官,但是,都不是什么大官,而且,做官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因为,他受不了那种官场中的互相吹捧,溜须拍马的事情。有一次,他当上了彭泽令,当地的一个督邮要来督查工作,陶渊明的手下就劝说陶渊明要穿上官服,很正儿八经地接待这位上差,这可把陶渊明给惹恼了,于是,他便表示,自己不会为五斗米而折腰,从此,就挂冠回家,再也不出仕了。
其实,陶渊明的隐居,正是其远大志向的一种表现,在陶渊明的思想里,要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当官,而不是利用溜须拍马而得到提拔,这,就是陶渊明的理想。
其实,这个世上只有甘于寂寞的人,而没有甘于寂寞的心,陶渊明也不例外,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我们都能够看见他那颗不甘于寂寞的心。比如在他的《山海经》中,就有这么一段:“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在这首诗歌中的“精卫”和“刑天”,其实可以说,就是陶渊明自己。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达成自己的理想,所以,只有转而在书本之中寻找,在《山海经》中,他看到了这样两个不屈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小小的精卫鸟,它虽然渺小,但是志向远大,竟然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将大海填平,而另一个呢,是刑天,他虽然已经被砍掉了脑袋,但是依然战斗不止。这些顽强不屈的斗士形象,不正好与那个不肯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的形象,不谋而合吗?
“诗言志”,孔子说得一点都不错,有多少人,在诗歌之中,抒发了自己的凌云之志啊。不管是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还是在“落魄江湖载酒行”的时候,都可以写诗,都可以在诗中写下自己的志向。
黄巢在《不第后赋菊》中说:“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王昌龄在《从军行》中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清照在《乌江》中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岳飞在《满江红》中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可以通过诗歌,将自己的情感书写下来,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理想,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前途暗淡的,前人那激情澎湃的诗歌,足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诗言志”,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