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种类 >> 补习班教师之十四天下谁人不识君
补习班教师之十四(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的老师,不要说传道授业了,能解惑的也寥寥无几。”冯南雁在课堂上也是这么抒发着内心的郁闷。“老师,这个名字又用几个人配得上的,可是满大街去看,全都是老师。舞台上的明星互称老师,这是当年的戏子变成老师;房产中介互称老师,这是小商贩变成老师;夜店的头儿也互称老师,这是昌变老师;全世界处处是老师,好比什么舞蹈家、歌唱曲、书法家、艺术家满天飞,到处都成名成家,这个‘家’就不值钱了。”
“再说老师,其实能成为合格的教书匠就不错了,一个补课的哪敢自称老师呢?”
“我之所以敢出来教书,那是因为当年我的学习成绩好。试问今天站在讲台,有几个是当年的优等生,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学习,又怎么可能教出好学生呢?”
“这个社会就是不重视教育的社会,试问你们当中有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将来愿意做老师的?你也不做,他也不做,将来你的孩子给谁教?班里的差生吗?”
冯南雁的观点并非没有知音,他的曾经一个同班同学是市中的优秀教师,曾在同学群里说,“我要对班里的差生好一点,说不定哪天他就成为我的同事了。”
为谁风露立中宵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自古以来都有与命运抗争的人。远古有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稍近些又有移山的愚公。当然还有鬼谷子的学生范增,明知天子气出在小小沛县城,却愿意以一已之力去辅佐力能举鼎的西楚霸王,是厌弃汉高祖早年的为人无赖吗?还是欣赏破釜沉舟灭亡秦国的勇士呢?不得而知。后来的结局也众所周知了,“空封亚父三五年,一朝谗言清君侧;郁郁而终千古恨,九遮山畔有遗韵。”惜乎范增大才无所用处,乌山自刎之时,可否忆起?
再说“出师一表真名世,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卧龙先生,更是逆天行事之典范。扶将倾之汉室、立蜀国之丰碑,烧博望、烧新野、烧赤壁、烧蛮王、烧司马,无奈一生用火,炉火纯青;可叹汉室皇叔之刚愎自用,被书生大将陆逊的一把火烧尽了汉室光复的最后一线希望。虽有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却已无关大局。“此间乐,不思蜀”也是必然的结局。
国运大势尚且如此,小小的冯南雁更无法与天命抗争。本以为舍弃一切,不顾颜面,心不甘情不愿地降身做个小小的居委干部,应该可以偏安一隅,了此残生,再也不要去过反人类的生活,比如,别人上班我休息;别人陪伴家人孩子,我去外面上班,早出晚归,收益微薄。
本以为可以通过努力去抗争,没有料到在公办学校教书的妻子失业了。她为了表示对学校的不满,就找到朋友合伙办了一家教育机构。一时间豪情万丈,租房买设备,招兵买马,开公司、办网站,印广告、搞宣传,直有办出一所重点学校的姿态。
冯南雁虽然觉得这一切都是冲动之举,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还是忍不住去助一臂之力。他曾经给过建议,“以你目前这么好的资源,完全没有必要马上租房办公司,可以先把生源集中起来,教出成果来,一来可以挣个声誉,二来可以增加收入,为将来申请教育机构做到资金和人才的准备。”
忠言逆耳,她不但不听冯南雁的,还把这一切都归疚于他的过错。他无力解释,便在周末和平日晚上帮妻子去撑个门面。因为他知道,只要他了出手,几乎任何学生都可以变样。他仿佛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而实际上也确实有这种天赋异禀。
第一次接到的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子,胖乎乎的挺可爱的。他本来是这里补习语文的。有一天冯南雁在课间问他,“你为什么不补习数学呢?”
“老师说我数学没救了,学不好了。”提起数学,这孩子的眼神一下子就发暗了。
冯南雁一惊,怎么会这么评价孩子,“不要紧,我是教数学的,我一次可以让你数学变得棒棒的。”
后来与孩子的母亲沟通了一下,就报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冯南雁给他上三堂数学课。冯南雁第一次看到孩子的母亲,心里一乐,太胖了,与她交流就发现,她也有一种“佛系”的心态的,怪不得这孩子看起来做事挺笃定地。
三节课结束了,正好学校数学期中考试。考试过后,一天傍晚冯南雁下班回家,在楼下就看见了这孩子的妈妈在和另一个家长聊天,“我们儿子补课前考试是38分,补了三堂课,这次期中数学考了86分,老师都以为批错试卷了。”
冯南雁心里一乐,其实他第一次给孩子上课就发现症节所在了。这孩子不是数学没学好,他的数学思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只是思维慢。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经常读不懂题目,说起来不是数学的问题,是语文没有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