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种类 >> 大禹治水可能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神话传话,而是真实的历史刘歆为刘邦四弟刘交后裔,刘德之孙,刘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刘秀。
做为古文经学的继承者,刘歆曾与父亲刘向一起编订《山海经》。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的父亲刘向去世,皇帝任命刘歆为中垒校尉,统领校书工作,以完成他父亲的未竟之业。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西汉王朝的统治权逐渐落入外戚王莽手中。刘歆曾与王莽共过事,二人关系十分密切。王莽就推举他做了侍中太中大夫,此后又逐渐升为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显赫的人物。后因与时人政见不合,请求外任。汉哀帝死后,王莽便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刘歆陷入政治旋涡后,又想极力挣脱。他谋诛王莽,事泄被杀。
刘向父子编订的《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是研究中国早期历史的百科全书,透过那些神话和传说,隐约显露出先民们的生活密码。
在《山海经·海内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意是: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鲧又生了禹,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禹采用疏导法来治水,平定水患。
这就是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它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成了中国人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范畴。
大禹治水,又称为鲧禹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
鲧禹治水是大洪水传说的中国版本。在西方,从吉尔伽美什到诺亚方舟,大洪水是世界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共有的成分。
刘歆的《上山海经表》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年前后,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泛滥于整个华夏。先民们的家园被洪水冲毁,只能在山洞里栖息,在大树上建窝棚。尧派鲧去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禹又接着父亲的未竟事业。禹治水成功后,成为了夏朝的创始之主。后来,大禹命人到华夏各地周游,进行天下地理大普查,记录了各地和奇花异草、各类生物,地理奇观,最后写成了《山海经》。然后,经过刘歆整理,献给皇上。
估且不论刘歆讲的故事是真是假,因为《山海经》的奇幻写作风格,后来的中外学者大多不相信里面的内容是真的,都视为神话传话,或天方夜谭。比如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就不认为《山海经》内容过于荒诞无稽,不可作为历史资料来做参考。比刘歆更早的屈原质疑:“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疏通九川,开辟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现代也难以控制,很难相信禹是仅靠疏导河流就能制服洪水。
那么,“大禹治水”的那些年有没有发生过大洪水呢?“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
据研究,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至前22世纪,北半球气候大幅降温。文献记载舜派禹伐三苗时,“夏有冰……五谷变化”,气候异常。前22、前21世纪交替时,气候突变,普遍转暖,游牧文明逐渐转向定居的农业生产。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北半球许多河流的中下游聚居区域发生洪灾。
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年有过一次大变道,由东流(山东入海)转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
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当年考古十大发现,其中之一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尤其以发掘出非自然性死亡人体遗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
以目前挖掘的4号房址为例,房址内发现了14具骨骼,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龄最小的仅2岁;28——45岁的4具,以少年儿童为主。由于死亡之时突遇无法抗拒的灾难,这些遗骸表现了一刹那间的状态,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曲肢侧卧,有的匍匐于地,有的上肢牵连,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母亲怀抱幼儿,跪在地面,相互偎依,在灾难突然降临时表现的无助以及乞求上苍救助的神态令人动容。据考古学家认为:引起喇家遗址灾难的是一场地震,而摧毁聚落的是随后而来的山洪和黄河大洪水。
尽管也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事实基础,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这场大洪水存在的科学证据。年,科学家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确认为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由于这一洪水规模巨大,他们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大洪水传说的源头。
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亿至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目前有记载的黄河最大一次洪水发生于公元年,最大流量约每秒3.6万立方米,而这一溃决洪水的流量可能是年洪水的10倍左右,达到每秒30万至50万立方米。
参与研究的美国珀杜大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在《科学》杂志召开的电话记者会上解释说:“换个角度看,这差不多与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曾发生的最大洪水相当,位居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最大洪水之列。”
“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发生过,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洪水,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那场大洪水。”参与地质调查的科学家说。
造成这一堰塞湖的强烈地震同时严重损坏了下游25公里处的喇家聚落,包括儿童在内的一些遇难者被埋在坍塌的洞穴里。研究人员通过对喇家遗址中被埋幼年人骨进行碳14年代测定,确定这场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年左右。
基于溃决洪水的精确定年,以及大禹和其父治水约用20年的历史记载,最新研究推断,夏朝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年,晚于早先的推断,但与黄河流域考古记录中社会重大转型的年代一致,即与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铜文化开始的年代一致。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他们解决了多年以来基于文献的年代框架与基于考古的年代框架之间的矛盾。
因为先秦许多典籍包括《山海经》、《论语》、《孟子》、《韩非子》、《史记》都记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现在又证之以考古和地质研究发现,那么,大禹治水就很有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而非单纯的神话传话。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