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导读:我国自古以来就海陆兼备,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岛屿,广大沿海地区自先秦以来有着越来越发达的农业经济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世代与海打交道,在与海洋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海洋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海洋是神秘多变的,面对大海,先辈们总是束手无策,他们与大海的接触总是大于得失。精卫填海的悲剧结束了。郑和要去西部,代价很大。因此,中国人民征服海洋的热情下降,他们与海洋的接触总是觉得弊大于利。海洋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引导和鼓励我国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但因其深受在“闭关锁国”的影响,我国的海洋文化逐渐走向内敛。若从海洋资源的角度看,我国无疑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得不承认我国并不是一个海洋强国,究其深层原因,除了国力不足、技术落后等因素外,这还与我国海洋文化的精神尚未健全有关。

第三届海洋文化创意大赛公益海报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

作为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有大量的考古证据和文献可以证明。石器时代,居住在河姆渡、大湾、良渚等等沿海地区的远古先民经过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创造出的地域文化就具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比如河姆渡遗址除了出土大量淡水鱼遗骸外,还发现了海龟、鲸鱼、鳍鱼等海洋鱼类和生物遗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捕鱼范围已经扩大到沿海河口,然后又扩展到了海洋。在我国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随着沿海民族在民族中的吸纳、沿海地区与内地在物质上的交流,海洋文化逐渐成为精神的重要源泉,是我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丰富的传统海洋文化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渔猎海耕互补的农业海洋文化,沿海地区的渔民在从事渔业生产的同时,发展海岸或海上种植业作为食物来源。我国是世界海洋农业的先驱,也是世界海洋农业文化的源头。早在年前,先秦时期,古人就“以海为田”,先后发明了“蚝田”、“蛙田”、“珠池”等一系列技术。这些传统的海产养殖技术和思想,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农业特色。

海耕

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贡品贸易为代表的航海文化,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一套中外关系体系,即所谓的朝贡体系,又称贡制度,费正清称之为“华夷制”或“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郑和的西行促进了贡品贸易的发展,使朝贡成为我国向海外输出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一壮举也代表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是我国的骄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千古绝唱。我国百姓在知识、思想及信仰世界的海洋文化。对于生活在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来说,海洋和海岸带不仅是重要的地理环境,也是他们劳动和理解的重要对象。从我国古代第一部海洋文字经典《山海经》到近代魏源的《海国图志》,反映了中国海洋知识的逐渐积累和深化。而面对海上的变幻莫测、频频发生的沉船事故,我国百姓还举行了一系列祭祀海洋、创造神灵的活动,具有中国沿海特色的妈祖信仰是最突出的文化符号之一。丰富的海洋文化与我国诸多文化长期的联系和磨合后,早已融入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海洋文化铸就了我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品格,一方面,我国文化通过海洋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不断接受来自海洋的异邦文明与族群。

我国传统祭海活动

我国海洋文化的不足

在肯定和发掘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丰富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承认,我国的海洋文化发展是缓慢的,特别是明清以后,走向了内敛化的过程,内敛的海洋文化使得我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西方列强海上的坚船利炮,不仅剥夺了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主动权,也重创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尊。为什么我国海洋文化趋于内向?如果我们抛却当时封闭保守的社会制度和郑和下西洋“朝贡”的目的不谈,从我国民族精神中固有的保守主义出发,也可以发现我国民族精神中的一些内在因素是制约海洋文化发展的内在因素。

我国以道德标准作为衡量事物或行为质量的首要因素,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的价值选择原则是“义然后取”,也就是说,那些符合仁义道德的就是有价值的,否则他们将一文不值,应该被抛弃。因此,这也决定了我国海洋文化在对外发展方面主要以宣化炫耀为主,而轻视贸易技术。郑和下西洋也有着“炫耀异域”、“展示我国繁荣”的目的。一是向海外国家展示我国的实力,告诫海外国家不要与我国为敌,要“信守诺言,遵循和平原则”;二是向海外国家展示中国的财富。郑和的西行虽然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但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这项技术被称为“雕虫巧艺”等。这种体制下的航海文化缺乏经济理性的驱动力,势必无法创造和培育新的社会因素。

郑和下西洋

我国古代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观念,导致了古代重视内陆、轻视海洋国土安全的理念,使我国传统的“海疆”观念长期遗失,在古代封建政权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虽然有利于保持中央集权体制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大一统”思想为主体的海洋领土观念阻碍了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不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平等交往。我国文化精神中的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等观念重视生活与地方的联系和延续,这也使人们对海外缺乏开拓进取的动力。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海洋文化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我国早期的海岛移民,如移居海南岛的移民,其主体多为劳工、难民、流亡“罪人”等,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则多为生计所迫,这造成了海洋开发中的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局面,所以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缓慢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古代在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下,忽视了自身的海洋优势,采取了封闭政策,它失去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迎来了整个民族的屈辱历史。我国只有用爱国主义精神抵御西方海洋文化的冲击,用自强不息的精神重新思考和重建自己的海洋意识。

海禁

我国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从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的西游记,再到近代,我国海洋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多次的挫折与觉醒。因我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内敛性,使我们的祖先难以远渡重洋,同时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也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激发了我国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随着21世纪的快速发展,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得到了世界各国更加明确的认识。然而,受传统海洋意识的影响,中国海洋文化仍然没有摆脱“贫弱”的面貌,而民族文化是可塑性的,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海洋意识的培养。

1、必须保持传统的延续性

我国要走向海洋,就需要认清我国海洋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其渊源、发展历程和利弊,从而正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获得适应新的历史挑战的独立地位。没有海洋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就没有当代海洋发展的行动意识,认识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不仅要挖掘和肯定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还要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用科学理性和文化自觉精神准确把握,以适应新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

2、以我国特有的智慧参与建设和谐海洋

我国传统海洋文化对海洋发展采取平等的道德取向,这一道德取向体现在我国目前的海洋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平和谐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正确选择。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应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还应避免世界各国之间的海洋冲突。“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等我国的传统观念,有助于维护人与海洋的平衡与和谐。

第三届海洋文化创意大赛公益海报

培育海洋民族精神对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

海洋民族精神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精神力量,我国要走向海洋、维护海洋,需要培育适合海洋强国建设、能够振兴民族复兴的海洋民族精神。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它是以民族过往的海洋历史作为基础,又以民族海洋新时代为现实指针的。所以,我国在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具有海洋战略意识的海洋民族精神。通过培育和引导海洋民族精神走向宽容、理性、包容与和平,用我国特有的海洋精神和智慧,建设和谐海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8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