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www.csjkc.com/yydt/m/1130.html资料图史官文化里面,列了一类人叫隐士。中国人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就是这批人传下来的,他们才是文化江山里的主角法治周末特约撰稿张弘10年前,历史学者刘刚、李冬君出版了两卷本《文化的江山》。在他们看来,大多数通史,都以王朝为纲线;大多数人读史,也以王朝为话题。而他们笔下的中国,文化里的中国。王朝衰落了,中国文化还在发展;王国灭亡了,中国依然挺立。两卷本《文化的江山》出版后,在读者和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刘刚、李冬君开始追溯文化中国最早的源头。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玉文化和青铜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系列考古材料和出土文物,又让他们对于此前的观念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为此,两人在此前两卷本《文化的江山》的基础上,决定重写一套12卷本《文化的江山》。前不久,这套著作出版了前面的4本,刘刚和李冬君(以下合称作者)接受了《法治周末》的专访。玉文化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法治周末:从10年前的两卷本《文化的江山》,拓展到现在计划中的12卷本,这是预先的设计还是后来的想法?作者:这是后来的想法。写完10年前两卷本《文化的江山》以后,本来我们只是想把史前那一块再深入,再问一问、追一追,看看史前中国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在对玉文化的追溯中找到了答案。具体而言,我们第一部分写人之所以为人,包括人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第二部分写国之所以为国,谈政治哲学这一块比较多,原来的题目叫作《在国家起源的入口处》。第三部分才是文化中国的来源。第四部分是中国古代王朝的确立。法治周末:在论及文化中国来源时,你们强调了玉文化。作者:我们在追溯史前文明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大的收获,就是对玉文化的认识。因为我们发现在中国代表国家观念、国家制度的一套文明样式,都跟玉器有关,礼制文明的文明样式也跟玉器有关。玉器的存在从年前到现在,中国人对于玉器的热爱一直在持续。地球进入了大暖期以后,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无问东西,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成长。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开始分道扬镳了。西方文明进入到了青铜时代,中国文明那时刚好就出现了玉石分离。玉和石分离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审美。所以,玉石是美石,它承载人的精神生活。而原来石器的着重点是生产工具、兵器,是要工具性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治周末: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其实青铜器王朝国家的起源实际上是最早的“西化”。作者:对啊,我们谈到夏是“西化派”。苏美尔实际在年的时候就是一个王朝国家了,有马车、军队、文字、青铜器。但是我们的青铜文化仅有三千年,是经过中亚传到中国来的。青铜文化是西亚开始,在青铜文化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中亚来到东亚。雅利安人从南俄罗斯草原上架着马拉战车冲下来的时候,它席卷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大古国。如果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青铜时代,殷墟应该是青铜时代的集大成者。青铜从西方传到东方,最后由东方把整个青铜体系完成,达到了高峰。甘肃齐家文化在年前,就有作坊、工具、制作青铜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工艺,可以说有了青铜文化。我们在书中提出了良渚化世界,良渚往西北迁要经过山东,然后,经过中原再到西边,玉文化的迁徙路线非常清晰。先是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联合,成了龙山文化,从龙山文化到齐家文化,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玉文化的传播,都有玉琮、玉钺、玉壁那一套玉的礼制体系。每一种样式的玉都有其功能,玉琮代表神权,玉钺代表王权,玉壁代表民权,是良渚人的国民身份证。人们在墓葬中发现,连陪葬的人身上都要有两块玉来证明他是良渚人。这一套体系从东南往西北,一直传到齐家文化。刚好青铜器从西边也到了齐家,西方来的青铜文化和东方来的玉文化在那儿碰头了以后,就形成了“金玉良缘”。青铜文化在和玉文化融合以后,有一个非常好的呈现:它原来的杀气弱了,因为要接受玉。殷墟青铜器上的纹饰都是玉纹饰,已经作为礼器和祭祀器在用了。原来在良渚的时候,玉是作为祭祀礼器在用。青铜在西方是战争的武器和工具,在齐家文化形成“金玉良缘”以后,青铜器在中国也作为祭祀器来用了。那么,四川三星堆的青铜器怎么解释?是因为没有和玉文化融合,没有参与中原文化和中国的形成,所以后来戛然而止。要用神话思维解读《山海经》 法治周末:两卷本《文化的江山》发布的时候,来新夏先生就说你们的文字极美。你们在有意复兴司马迁那种文史结合的历史写作传统吗?作者:《文化的江山》诗性的东西比较多。在具体的写法上,我采取了陈寅恪说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作为宗旨贯穿在全书写作的始终。还有一个怎么写的问题。当时我比较喜欢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就是用一种诗性的笔法写的,成为搞中国词研究的必读的巅峰之作。开篇定了基调,后来大致也就基本上跟着这个调子来写。所以在行文当中,其实还有诗的韵味在里面。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那么《文化的江山》也可以说“有韵之史记”。 法治周末:《文化的江山》的第一集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着《山海经》展开的,里面称《山海经》是文化中国的摇篮。你们是强调用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山海经》,但是又结合了很多考古学的成果,你们是如何考虑的?作者:《山海经》这本书出土的时候是在晋朝,但是它讲的那些故事又是远古的。所以也有人说《山海经》是后来造出来的。我们很难画一个路线图来,怎么从《山海经》通往文化中国。比如,文化中国在良渚化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我们可以描绘出一个路线图,但《山海经》是没有办法描绘(通往文化中国的路线图)的。举个例子,《山海经》里面的龙跟我们后世的龙是不一样的。我们“丢”了一条最重要的龙,就是人龙——人的头、龙的身子。而且这个龙是在《山海经》里最重要的龙。人龙的消失,是因为王朝国家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国家意志所致,把龙身上的人头去掉了。这是和国家起源有关的。怎么从基本面上看《山海经》?《山海经》究竟描绘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因为《山海经》出现在中国,我们把它当作文化中国图志,但是它所描绘的世界是一个史前人认识到的全球化世界,你不要拿着中国的历史地理来一一对应,这是没有意义的。神话地理是神话思维的产物,神话思维追求的是无限性、永恒性,没有具体的时间点和空间点。所以,在神话的地理里面昆仑山是无处不在的,从西北的昆仑一直到东南沿海都有昆仑山。 隐士群体是文化江山里的主角 法治周末:《文化的江山》四册都提到了你们刚才说的气候学的概念大暖期。你刚才也说到又强调神话思维和神学思维,就是昆仑山、伊甸园,应该追求永恒和无限的和解,没有必要还原为何时何地的存在。但是大暖期应该算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你觉得这两者有没有矛盾的地方?作者:科学的概念是我们现在把事物定位。现在的人把它叫大暖期,当时的人生活在其中,却不知道。他可能在遥远的传说中可能知道有过一个冰川期。那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或者是一种传说。比如说,汉朝的时候关于昆仑山在哪里,司马迁跟汉武帝发生了矛盾。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眼光是用历史、地理做标准,他通过对古文献的研究,发现大禹治水是从昆仑出发的。大禹治水到达的极限就在甘肃那一代,他于是认为不能越过甘肃。汉武帝的思维呢?你看他写的《天马歌》《太一歌》,是处于游仙状态,也就是说他更多的是神话思维。很多搞历史地理学的非要判断这两个人谁的说法正确。我认为,司马迁说的从历史、地理上来看是没错的。汉武帝说的就不要用历史、地理的标准去要求和考察,要跟着他的神话思维走,因为他说是基于神话地理的。人在神话地理中,开疆拓土才有巨大的动力。 法治周末:《文化的江山》里面也讲到了庄子。庄子生活的时代,王位世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王权独大,诸侯争霸。有学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主张以潇洒的姿态面对,首先是对现实逃避。另外因为现实中的困境客观存在,庄子的思想忽视了人在现实中的困境,而且有自我麻木的意味在里面。你怎么看?作者:这是完全错误的。论大智大勇没有一个人比得上庄子的。他把一切都看通透了。真正解决生死问题的人是庄子。孔子没有解决——孔子是未知生、焉知死,还动不动就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看上去好像很壮观,其实是给自己提气。一个人解决了生死问题,他的勇气就不一样。比如人死了怎么葬,儒家有一套葬礼,要厚葬,很讲究。墨家主张不要厚葬,要节葬,简单一点。庄子说,葬什么啊?你把尸体放在天地之间就好了。庄子抱着骷髅头谈的那些观点,那是真正的大智大勇。史官文化里面,列了一类人叫隐士。陶渊明是隐士。你读他写的《山海经》的诗,那是隐士吗?所以鲁迅跟朱光潜辩论。朱光潜说,陶渊明一身静穆。鲁迅说,他怎么会一身静穆?你没看到他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国人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就是这批人传下来的,他们才是文化江山里的主角。法治周末:第四卷里面写到了屈原,屈原身上,我是感觉有两面性,一边是对楚王有一种近乎愚忠的品质。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在诗文中又称赞伍子胥。我们都知道伍子胥从吴国借兵回来打回楚国,还把楚平王鞭尸三百,你怎么看屈原的这两种心态?作者:我们现在对于屈原,更多是用一种王朝史观去解读他的各种行为,而且这种王朝史观的东西,和楚文化其实不太一样。屈原有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老庄思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来自原生态。在本质上他是一个诗人,上天下地,调动四方,一会骑着龙上天,一会神仙来驾马车。这个人好像是从《山海经》里跑出来的,他的世界是在漫游。王朝史观里对他带有一些规范性的东西,像愚忠。我当初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学者做过一次讲座,他从屈原开始骂起,骂了个遍,说屈原的美人芳草、愚忠这些东西。其实他没有真正读懂《离骚》。屈原为什么最后赴江而死,因为他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水。他来源于水,要复归于水。他的思维就和古希腊的泰勒斯的哲学是一样的,甚至比泰勒斯的还完备。要是把他的诗,放在他的哲学纲领下面来读,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责编:马蓉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