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真能读懂诗吗?似乎并不能。
有人说过:“你要想读懂诗,就不要读诗。”诚哉斯言,可是逻辑上有问题。既然读不懂,那为什么还要费劲阅读呢?读了半天,什么都没读懂,岂不是读了个寂寞?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诗歌可以让人看懂的。诗歌本身具备多义性,并非只是一种意思。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欢喜的人读到了欢喜,悲伤的人读到了悲伤,落寞的人读到了落寞,烦恼的人读到了烦恼。或许,诗歌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烛照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带着什么样的情绪阅读,就会读到什么样的情绪,并非诗歌本身透露出那样的情绪。从这种意义来看,很多诗歌都被误读了,而且误读的人还自以为是。
要是人们看到某个专家或学者大讲诗歌内容和理论,尽可以躲开,不用听,也不用看,因为他们已经误读了。有些诗歌是不可解的,连国学大家王国维都说诗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可解的,也有不可解的。如镜中花,水中月,语言只能指向那里,却并不能代替那里的东西。
古人说好诗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不好的诗歌,基本上都是直白浅露,甚至人们读后没有什么印象,很快就忘掉了。逞才使气的诗人不少,凭借灵感创作,无论是屈原还是王勃、李白,抑或是苏轼、黄庭坚,都有着作诗的灵秀之气,却往往迷失在作诗的窠套里。他们写的并非篇篇都是精品,而是有些诗可以流传,抒情比较含蓄,情感比较丰满,有些诗却“有佳句而无佳篇”,有些诗只是游戏之作,像是打油诗。诗论家一致认为,好诗的语言标准是“大巧若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难以言说的境界,就像陶渊明写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语言达到了极限,却指向了那种优美的诗境,到底读者能领悟多少,就看读者的造化了。尽管一些诗人追求华词丽句,追求骈偶对仗的音韵美,追求苦吟,追求清雅,追求豪放,追求婉约等等,也不能完全改变诗歌的审美标准。
为了翻空出奇,不至于拾人牙慧,就有诗人写苍蝇,写蚊子,写老鼠,写蝙蝠,用意象的创新来达到一定的创新目的。其实,即便写一些人们认为丑的事物,在诗歌里也算是审美化的存在,并非那么龌龊。诗歌本身就是审美的,也是多义的。诗人创作诗歌的时候注重了诗歌的审美特性,选取审美意象入诗,而审美意象本身就具备多义性。只是月亮这种事物就有很多种文化意义,有思乡的意义,有思念亲人的意义,还有团圆的意义,爱情的意义,高洁品质的意义,离别之情的意义等等。在文化学里面,月亮还叫做太阴、玄兔、冰轮、婵娟等,本身就有着多重意义,到了诗里就更具备多重审美意义了。很多诗人都写月亮,李白爱写月亮,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句子,还有“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句子。此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备多重意义的意象,有柳树、梅花、菊花、松柏、莲花、芳草、红豆、竹子、丁香、黄叶、红叶、桃花、牡丹、兰花等,有蝉、杜鹃、鹧鸪、鸿雁、乌鸦、蟋蟀、鸳鸯、精卫、青鸟、燕子、鱼、鹰、狗、鸡、马等,还有、斜阳、水、冰雪、海、江水、秋水、烟雾、小雨、春风、东风、西风、狂风、金风、霜雪、露水、云,有酒、笛声、吴钩、琴瑟、珍珠、簪缨、捣衣砧,有白、红、绿、蓝、黄、紫、黑,有英雄、小人,有南浦、长亭、柳营、灞桥、乡村、古迹、草原、舟中等。意象纷呈,意义更是多种多样。同样的意象用在不同的诗句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词,变换了语言环境,就会生出不同的意思。更何况读者不同,心情不同,看到的诗歌也就不同了。
诗人写了诗歌,有自己的创作目的,可能写了忧愁,却不是很明了,有些朦朦胧胧的意思。读者读到的时候,并非完全读出了忧愁,很可能因为心情好,读出了昂扬之气,也很可能心情平淡,读出了随性适意的况味。很多人读一首诗产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要说字面意思可能会一样,但每个人的感触是不一样的,而且读到同一首诗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竟然千差万别,没办法统一。毕竟,每个读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和别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在大脑中存储了不同于别人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和别人读到同一首诗的时候,会激发出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于任何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思维,也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有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此一来,诗歌就具备了多重含义,已经不是诗人能够掌控的了。
诗人写出诗歌之后,诗歌就不属于他了,而是属于读到诗歌的读者。诗人更像是传道者,而读者更像是诗神的信徒。朦胧诗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大呼看不懂,不如看一些明白如话的诗。等到朦胧诗流行一阵子之后,人们似乎能看懂了,却看不懂明白如话的诗歌了。看来,人们的阅读习惯被诗歌培养了,却并不能完全读懂诗,只能进行个人化解读,而个人化解读就是一种误读,只是读者自以为正确罢了。
还是那句话,“你要想读懂诗,就不要读诗。”读不懂,才要反复读,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美学意义,理解诗神的精神。哪怕只是误读,也比不读要好得多。只是,现在的人大多不读诗了,诗人们也早就另谋职业去了,是为诗神的落寞,人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