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繁衍 >> 一个妈妈的复仇观后感
精卫填海是不是在破坏生态?
尧帝之女溺死于东海,后化作精卫鸟,每天衔碎石微木填海,誓把东海填平。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
“最严厉的复仇是宽容”,这是现代社会告诉我们的,但这对吗?以此观点来看,精卫填海是不是在破坏生态?而释然的接受自己的死亡才是合理正确的选择?印度电影《一个妈妈的复仇》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答案,一个三观不正的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却说出了很多人压抑已久的内心想法。
网上所有人的留言都是被电影里的妈妈所感动,并以此来为契机来感谢自己妈妈的爱,感动什么爱?不就是复仇之爱么。
据说《一个妈妈的复仇》是改编自12年时发生在德里的一件强奸案,但实际看完后,发现这部电影和那个惨案没有太大的关系。地点不同,起因不同,经过不同,罪犯数量不同,所有人的结局不同。在实际的惨案中,少女所受的折磨要严重很多,并且在抢救无效后身故。这部电影实际在讲另外一个故事,而且正如电影名字所示,它并不是重点讲“强奸”,而是在讲“一个”人的“复仇”。
作为一部电影,《一个妈妈的复仇》并不成功,它更像一本中国传统的话本小说,独立的几个故事,由女主角和强奸案串起来,每个故事里的情节、人物表达都各有不同。电影一开始,是部家庭剧情片,和谐的家庭生活里糅合着继母女的不合;然后,又出来一部犯罪片,压抑的音乐、上帝视角的黑夜、聚光下的孤独车辆和周围奔跑的野狗,渲染着恶的恐怖;然后,成了动作片,突然战斗力爆表的女主以的智商除掉了所有的坏人,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完成了所有人的救赎。
这样的表演方式应该和印度人的文化传统有关,就如同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相信并仰慕《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的高大全形象,在外国人看来,这样的表演好像是一种讽刺和笑话。但一部普通的电影依然能呈现某种深度的思考,如同我们能在《猫和老鼠》中看出社会人生的真理来。
精卫鸟是不是应该为复仇而填海?还是应该为了生态安全或者承认现实规律而坦然接受不幸?电影里的校长说:“我相信他有问题,但是法律判他无罪,你让我能怎么办呢?”现代社会标榜自己是个法治社会,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间罪恶都能被绳之以法,逃脱法律的罪犯便不再受到任何惩罚成了所有人的无可奈何。《一个妈妈的复仇》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更大的惨剧:如果法律无法帮你惩治罪犯,你将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束手待犯,哀叹自己的命苦。
我们在无法得到法律救援保护的时候,还有其他选择吗?电影中的妈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无法只是忍受不幸自怨自艾,法律也不让我自己去伸张正义,但我必须做些什么才能得到解脱,那么我选择复仇。
“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孟子》
民国年间直奉战争中,奉军军官施从滨被孙传芳俘获并杀害,枭首暴尸数日。那一年,施从滨的女儿施谷兰年方二十,她希望自己的丈夫和兄长出面报仇,但孙传芳是当时军政大员,面对强权,懦弱的男人出不了这个头。
痛苦无法消失,只能在时间的流逝中偶尔搁浅,心中的浪总会反复拍打。丧父之痛,施谷兰决定自己亲手复仇!为示复仇意,她取“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意改名为剑翘。潜行十年,最终三枪击毙仇人。比印度电影里的女主更为硬核的是,施剑翘当时发出传单以明复仇之事,随即自首认罪。
电影里的校长没说错,在制度里得不到伸张的正义和得不到保护的弱者,的确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得到一些软弱无力的同情和自怜,可这有什么用呢?“我相信你是受害者,可在法律里,我没有办法”,没错,我们的确找不到办法,那就找个制度外的办法解决吧。复仇,一个在现代社会里三观不正的行为,成了弱者最后的保障!
“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枪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就这样了,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普京
一个女孩子被人强奸了,而法律给出的结论时,她要和那些强奸犯继续做同学,这样的法律我们有必要承认它的权威吗?这个女孩子是否又被法律和现代社会强奸了一次?
年,车臣恐怖分子绑架平民惨案发生后,国际社会上,有以人道主义和宗教信仰为理由给恐怖分子开脱罪责的声音,无法抑制痛楚的普京说出了上面的话。在我们被戕害后,请不要谈论宽恕和规则要求,我只要求仇人得到同样的痛苦,人的善良软弱不是罪恶发生的借口。如果罪人有得到宽恕的道理,那么,请去向神说明吧,神会给你一个答案;神既然并非无处不在,那我们送恶人去神的面前。在俄罗斯,由普京送恶人去神那里;在印度电影里,有一个妈妈送恶人去神那里。
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士兵和尚被土匪抢劫杀害了,李云龙要去复仇。可是,接到上级命令,这股土匪刚刚接受整编,也成了八路军。天哪,难道法律赋予的身份可以消除恶人的罪,擦去我们的伤痕吗?如果宽恕这样廉价,道德和信仰就是一块破抹布。
李云龙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我的兵不能白白死掉,凶手不能因为换了身份就可以得到豁免;如果有制度保护罪人,那么对不起,我把制度锁起来,然后去复仇。李云龙亲手剁了那个杀人凶手,即便他这时的身份已经变成了合法的。
电影中,第四个凶手站在面前时,那个妈妈的恻隐之心泛滥了,她无法面对面的杀害一个活人。但听到女儿的声音,听到了那个受尽伤害的女儿的声音,弱者所受的痛苦驶上心头,所有的痛苦扣动了扳机,所有的正义变成了子弹,一粒粒的打进了凶手的身体,没有犹豫,没有怜悯,没有宽恕。
法律只是现代社会的底线,不是人类价值的终极体现,当面对制度无法给予的保护时,当面对法律无法惩治的恶人时,《一个妈妈的复仇》给予了我们一种展示,我们只是生活在制度中,但制度不是一切,如果有超出制度的罪恶存在,我们要有办法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