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古老的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蕴藏着中国

发布时间:2023/4/7 18:29:28   

1、中华民族神话永远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相信每个人都有听老一辈人将神话传说的经历。一群小朋友坐在树下,听着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那或善良、或狡诈的神话人物,这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在我们的心中久久难以忘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匆匆的脚步背后,人们瞄准的目标都是星辰与大海。你已经多久没有好好坐下来听听故老相传的故事了?中国神话作为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明珠,在外来文化、现代艺术的冲击下,仿佛已经渐渐式微,已经成为小朋友们启蒙教育的素材,与主流社会已经脱节。神话耀眼的光芒,仿佛也已经成为历史尘封的一枚琥珀,所有的美好只能在博物馆与文献中得以展示。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其实神话传说从未离我们远去。

幼年时候看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一句“俺老孙来也”铸就多少儿童的童年记忆;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哪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让多少情窦初开的少年热泪盈眶;

《悟空传》中那句:“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伴我们走过了豪情壮志的大学时代;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他们说我死了,那些贪新的,念旧的一本正经说鬼话的,苟活的,正腐烂的,不敢开始更不敢结束的,阳奉的,阴违的,粉饰明天,篡改昨天的,来路去路都全部依稀的,他们愿意听到我死去。他们,也包括你吗?”让步入中年的我们,那已经逐渐冰冷的血液再次沸腾!

神话传说,从未离我们远去,而且会在未来,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价值观。

而且有意思的是,在高科技领域,以中国神话命名的高端制造产品不胜枚举。

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登月探测器“嫦娥”、月球车“玉兔”、中兴的通讯芯片“朱雀”、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华为操作系统“鸿蒙”,无不体现了对神话典故炉火纯青的运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时代也能熠熠生辉,让冰冷的科技也能体现出极富生命力的浪漫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从未离开,神话典故在世界上的传播与推广,更加体现了我们的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对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的展示。

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永远会有着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一席之地;这些古老雄浑的故事,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2、以神话读神画,以神画解神话

《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作者是著名的学者萧兵,号称学界“怪杰”,他是神话学家、楚辞学家、人类学家,著作等身。

萧兵先生一直致力于研究以华夏一族为骨干的中华民族神话传说故事,其中就包括了我们平时很少能见到的少数民族神话,体现了华夏各民族一家亲,通过对各民族神话传说的比较,以不同时空各类神话形象的异同,展现神话传说故事发展的历程。

在叙事的过程中,萧老师采用了边叙边议的一种方式,让读者不仅知道神话故事的“表”,更能知道神话的“里”。点与面结合,时间空间交映,微观宏观呈现,让读者从本源上对华夏各民族的神话故事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知。

另外萧老师一直对神话的“神画”念念不忘,他认为,如果只讲述各民族的神话故事,略显单调,不能做到高质量、图文并茂地欣赏神话。即使个别的著作带有一些图画,又显得有些简陋模糊,很难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把神话文学与神话艺术融合,一起进行研究。

“以神话读神画,以神画解神话,在研究领域发挥图像的威力。”

《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插画师雪鱼,虽然岁数不大,但是对中国神话传说的精神内核理解极为透彻,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又兼具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

以大禹治水为例,雪鱼先是把相关的神话故事全都通读一遍,然后又找到画像砖、雕刻等文物中大禹相关的形象,提炼出最能表现大禹的符号特征,形成了具有牵动人心力量的插画。

神秘优美的中华民族神话传说故事,与有灵魂的精美插画相得益彰,真是体现了以神画解神话。

3、中华民族神话的起源与象征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神话,是这样写的:“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也就是说,当先民们面对着未知的自然现象时,面对着可怕的世界时,他们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抗争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神话传说故事。

可以说,一个民族的神话,是这个民族的根骨所在,不但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更是与其他民族文化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一种无畏、抗争的本质,也是中国民族数千年以来的精神支柱。

古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这种特质,并用诗歌加以赞扬。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些威武的诗歌,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一种大无畏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一直持续到现代。

中国的神话,神仙往往是非常善良的,他们有着非凡的神力,并且有着悲叹悯人的一种情怀。比如说女娲补天,比如说夸父逐日,比如说大禹治水,比如说傣族的泼水节祈雨等等,都体现了神话故事的尚德精神。

这些与西方神话中的人物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随着近些年来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神话传说人物形像被世界所认知、被世界所接受。比如说《哪咤之魔童降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比如说《花木兰》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方面角色非常具有代表性,丰富的个性与多变的性格让西方观众感受东方故事的魅力,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文化自信,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神话的接受程度。

神话故事的精神信仰力量,加以新时代的新艺术表现形式,想必会焕发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4、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神话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大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但是这些故事长时间以来并不为众人所知,并没有纳入中国神话体系。相比于汉民族那些流传甚广的神话,少数民族神话可以说相当小众。

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发展的时间差不多,在神话的原型上有着某种共通性。比如说世界的起源,汉民族讲的盘古开天辟地,但是在古苗人的传说中,同样有“盘古分天地”的传说,傣族的“英叭创造世界”,彝族的“支格阿龙改造万物”;比如为人类引入火源,带来生的希望的火源,汉族就有“夸父盗火”,而羌族则有“羌族取火者—猴子冉必娃”;汉族有女娲捏土造人,而苗人同样有“伏羲与女娲”的故事。这也说明了中华56各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也说明了自古就有极深的文化认同感。

但是由于民族发展的差异,对世界认知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又与汉民族的神话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拿最初的世界混沌状态来说,汉族认为世界是一种“气态混沌”,而“气”与“道”,则是汉族神话中最核心的部分;景颇族的史诗《目瑙斋瓦》、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以及古苗歌《苗族古歌》中认为世界的初始状态是一种“雾状混沌”;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和满族的萨满教认为世界起源于“水体混沌”……

虽然有着差异性,但是中国各民族的凝聚力不会变。中华民族炎黄二帝中的炎帝其实就是羌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华夏民族的祖先。自古中华民族就有着“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各个民族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合力,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内核。

想必在读完《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后,会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有更深的理解。

5、豹尾虎齿到雍容华贵:从西王母形象看神话的演变

西王母又称“王母”、“王母娘娘”,在道教中是女神之首,也是中国神话中影响极广的一位神仙。

说起对西王母的兴趣,还要从四川博物院中的一件文物说起。

就是这件东汉时期西王母石棺,是在郫县出土的,上面刻着西王母、九尾狐、乌鸦等图像。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看有关西王母石刻画,对于古代人的艺术水平、想象能力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同时也带来一个疑问,在那么多的神话故事中出现过西王母的形象,在古人的壁画、石刻中西王母的画像也是屡见不鲜,西王母的形象是怎样演变的呢?

在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对于西王母的形象是这样描写的:“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卷二《西山三经》)”

从《山海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西王母是兽身人面的形象,“豹尾虎齿”,十分凶残,主管“五残”,即五刑残杀之气。

这哪是温柔可人的女子形象啊,简直是一个杀气腾腾的女“兰博”。唯一有点女性特征的,也就是“戴胜”,头发上戴着“玉胜”这种装饰品。“戴胜”是西王母比较典型的一种式样,在《山海经》中数次提到了“有人戴胜”、“蓬发戴胜”、“梯几而戴胜”。可见西王母对于“玉胜”钟爱有加。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在《史记·赵世家》中有一段提到了西王母:“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称是天帝之女,在瑶池与周穆王相见并饮宴。西王母知道相会时间有限,“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只要有机会,还要再跟周穆王相见。周穆王答应以三年为期,西王母“中心翱翔”,喜悦之情难以自制。

到了唐代诗人的笔下,西王母逐渐变成了一位雍容华贵、美丽动人的女神。与西王母有关的仙药、蟠桃、青鸟等,也成为唐诗中经久不衰的素材。

李商隐做过一首与西王母有关的诗,非常有名。这首诗名为《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白写的著名的三首《清平调》之一就写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玉华容。若非群玉山头见。便是瑶台月下逢。”

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西王母优雅、美丽、高贵、神秘的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其经典文章《作为文化系统的宗教》中,给宗教做了如下的定义:“宗教象征在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与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之间形成了基本的一致,因而综合成一种民族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审美方式、风气和精神品质——和他们的宇宙观,即包括具体生活方式与特定形而上学之间关系的最全面的思想。”

从西王母的形象及民间信仰的演变就可以看出来,在中国的古代,西王母的信仰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仰,无论从这种信仰的产生,发展,到兴盛,都有其演变的过程和时代内涵。

6、中华民族神话与北欧神话的比较

神话故事是先人们对于世界起源、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东西方民族而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对于神话体系的构建是不一样的。

最近正好在读茅盾先生的《北欧神话》。读完后,再对比中国的神话传说,会发现这两种神话传说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面,这体现了人类民族发展的差异化。

《北欧神话》的开篇,《天地创造的神话》,会发现北欧神话是巨人创造世界。在世界之初,北欧也是没有地,没有海,没有空气,一切都包孕在黑暗中。一切都是混沌状态,冰霜巨人伊米尔劈开了这一切,成为创世者。而在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形成了天地,才有了后来的人类。从这一点上来看,东西方的先民们对于世界的初始认知非常相同。

不过毕竟是不同的种族,随后的发展剧情就很不一样了。中国神话中的巨人盘古是一个至善之神,为了人类的存在而牺牲了自己。在北欧的神话中,巨人是一个种族,是作为神族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神为了创造世界而杀死了伊米尔,伊米尔的身体与血液化为了世间的万物与星辰。从创世的故事就能看出,北欧神话中战争是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的。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神的化身,神话中的神仙必然是完美无缺的人物,于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基本上是道德完美的人物,他们拥有着超人一等的能力,也就是“道行”。神是悲悯世人的,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向神仙去诉说。

但是在北欧神话中,神界充斥着欺诈、争斗,神族、巨人的战争,是永恒的主题,“诸神的黄昏”是一种宿命,对世界的毁灭浓墨重彩的描绘,表现得极为悲怆。与万事大同的中国神仙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

在媒体形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使得神话传说的多元化传播成为一种趋势。

读完《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之后,当你欣赏完瑰丽神奇的艺术插画后,想必在经历心灵震撼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与认知。

无论是“以神话读神画,以神画解神话”的绘画媒介传播,还是动画、电影的多媒体传播,神话故事不但不会消亡,反而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越来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9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