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繁衍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记临淄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
潘秀华老师,临淄一中语文人。大学毕业后即在临淄一中任教,二十二年来,在初中语文的田野里播种,耕作,收获,从未停歇。
读书,是开启智慧
的钥匙
年,潘秀华老师被任命为级九班十班实验班班主任,以准备年新教育年会的分会场。毫无新教育经验的她,面对校领导的高度信任,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整整一个寒假,潘老师足不出户,不理世事,先后阅读了《新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的教师梦》《跟孔子学当老师》《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同时还浏览大量的“教育在线”的主题帖,研究小学阶段做得好的老师和他们的故事分享,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写下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就这样潘老师对新教育和完美教室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她勾画了向阳花班的蓝图,名字、班级文化、班级愿景、相关课程等。
半年后……
年7月,潘老师创办的“向阳花班”荣获了当年度新教育年会“全国十佳教室”的称号。
热爱,因为热爱,不计较一切得失荣辱;读书,唯有读书,才会让一个平庸的人闪亮起来。因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从此,阅读一路相伴,《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解读语文》《名作细读》《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叶嘉莹古诗词课》等等,成为备课的资源库。
站在名师和专家的肩膀上,再来备课,磨课,上课,那么课堂的视野和风光自然是别具一格,深受学生欢迎。
课堂,是生命绽放
的舞台
潘秀华老师多次参加省市级公开课活动,曾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等奖。
她的课堂如小桥流水,自然天成;又如春风送雨,润物无声。这样的风格来自于潘老师独有的语文教学观: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同绽放的舞台,所以她特别尊重学生的学情,总是基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设计课堂活动;总是根据课堂生成,在追问中引导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总是在各式各样的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素养。
文本不同,方法不同,但是潘老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总能让每一堂课都流淌着生命的真诚:
在《归园田居》的一遍遍诵读中,潘老师和学生一起触摸陶渊明那个伟大的灵魂——以贫困半生为代价来践行自己的追求;在刘禹锡的《陋室铭》里,他们致敬“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君子操守;在鲁迅的《社戏》里面,她带领学生感受平桥村那朦胧的景、那淳朴的人、那纯真的情;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他们为战争里受难的民族流下痛苦的泪水!
从知识到能力,从德育到美育,潘老师常说,我们老师要用最大的诚意和艺术手法,让经典文本复活在我们的课堂里,让生命和生命对话,这才是语文课堂该有的样子。
活动,是素养提升
的阶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能力从来都是在语文实践中得来。语文,绝不仅仅是背过、记住如此简单,潘老师一直相信丰富的语文活动,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阶梯。
看!他们的活动从早晨拉开帷幕:
在经典诵读中和黎明共舞。伴随着音乐、文字和画面,和学生们共同穿越历朝历代,穿越经典诗文,在诗意中开启古今对话。
课前三分钟演讲,从日常生活到国际时事,从个人烦恼到家国情怀,从读书交流到哲学思考,每一次演讲都彰显着学生们的见识、视野和蓬勃的生命力。
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则是凝聚着孩子们的阅读心得和发现。《傅雷家书》的谆谆告诫,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保尔的革命历程则是引领他们的大旗: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勇气加上毅力!
精美手抄报
清明时节,祭祖、踏青,学生们利用假期进行“古诗苑漫步”活动,分门别类整诗歌,你争我抢飞花令。大家背诗的热情空前高涨,国学经典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传承。
听《背影》,看《朗读者》,在郑渊洁的《父与子》中感受父爱的纯粹和动人;群文阅读,经典仿写,潘老师和她的学生一起共读共写,享受语文的丰富和浪漫。因为阅读,心灵变得日益柔软和细腻;因为思考,生命远离浅薄朝向深厚。这一切活动的开展都使得学生们的语文生活朝向幸福和完美。
又是一年春来到,美丽的一中校园里,潘老师和他的学生走在小石潭旁的竹林边,共同观察,捕捉写作素材,他们正要仿写《小石潭记》呢!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这是潘老师十分喜爱的诗句,在完成正常的工作教学之余,作为第二届名师工程人选中的一员,她积极担起该有的责任,参与区教研室组织的网络授课,积极送课下乡,推动师生阅读,同时利用广播电台向全区的学生和家长宣讲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
因为热爱,所以无悔,精卫填海,猛志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