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期,有着众多形形色色的大神。只不过大部分的神因为年太过于久远,早已在人们的记忆当中消逝。就好比说下图中的这位“獠牙之神”,这位大神甚至影响了到年前,中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信仰。
换句话说,中国上古有至少多年的时间,南方地区拥有一个近乎相似的信仰——这跟从秦始皇到现在的时间差不了太多。
高庙文化“獠牙之神”
石家河文化“獠牙玉神人”
良渚文化“獠牙之神”
然而怹老人家的姓名,咱们已经不知道了。
历史如大河,奔腾不复归。但是在上古的众多传说之中,还是流传下来不少“有名气”的神怪,其中有一位很特殊的神,在当今社会知名度极高,是不少游戏、小说、动漫、影视作品当中的常客,这位神,就是“刑天”。
刑天之所以著名,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样貌古怪、名字帅气。
在中国所有的神当中,刑天应该是最为“六根不全”的一位——因为他没有脑袋。
《山海经》里面说:“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把天给“刑”去,刑天的名字听着就透出一股霸气,符合喜欢神魔志怪的中二少年的口味。当然,所谓的“天”,在古代也单指一个神,那就是“天神”。而天字,在古文字里面就是一个长者大脑袋的人,把天给“刑”去,那不就是把脑袋砍了去?
脑袋被砍了去,却“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这样以为“样貌”怪异,名字霸气的人(神),怎能不让人记住?
当然,刑天的本意既然是砍掉脑袋,那这位大神的原名,咱还是不知道。
第二,至死不渝,精神可嘉。
在《山海经》中,刑天“与帝争神”,和一个叫“帝”的至高者争夺“神”位,结果被砍了脑袋,埋在了常羊山。结果这个家伙都被埋入土里了,一下子又活了过来——非但活了过来,更是“操干戚以舞。”拿着斧、盾耀武扬威。大风水家郭璞在给《山海经》作注释的时候,就写刑天“争神不胜,为帝所戮,遂厥形(刑)天,脐口乳目,仍挥干戚,虽化不服。”
“不服”二字,既是对天命的不服,也是对权威的不服,这种不言败、不服输的精神,一直传承了下去。
第三,大V带货、千古流传。
不少人听说“刑天”这个名字,应当是来自于课本当中鲁迅先生的“带货”。年少时期的鲁迅先生喜欢读《山海经》——说白了就是喜欢看图,特别是稀奇古怪的神魔,跟现今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语文课本当中鲁迅先生一带货,广大学生自然记忆深刻。
其实不光近代,古代的很多大V也是很推崇刑天。前面讲过的郭璞,本身就是晋朝著名的风水师,“风水”一词就是出自他的笔下,他就是刑天的忠实拥趸。再比方说与郭璞几乎同一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是写下了一首《读山海经》,抒发己志: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有意思的是,这首诗传来传去,还传出过笑话。宋朝年间,学者洪迈在自己的《容斋随笔》当中记载:当时大学者曾纮,所辑录的陶渊明诗集,其中有一句叫“形夭無千歲”,这“形夭”是个什么鬼?咋就活不了一千岁?死活不知道是啥意思。到最后,洪迈遍阅《山海经》才发现,感情是“刑天舞干戚”,被传抄错误所致。
五个字抄错了四个,这也是大学者干得出来的事儿。
平心而论,关于刑天的研究到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但我相信:刑天虽然死了,“化而不服”,“猛志固常在”,这一点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三国志》里面,老将军严颜说“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放在神仙界,何尝不是“但有断头神,无屈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