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何捷文言文ldquo二则rdquo

发布时间:2022/5/9 10:20:58   

▲语文榕,点击上方卡片一键   胤恭勤②不倦,博学多通③。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④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①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②〔恭勤〕肃敬勤勉。

③〔通〕通晓,明白。

④〔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铁杵成针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②溪,逢老媪方③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④,还卒业⑤。

①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②〔是〕这。

③〔方〕正在。

④〔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⑤〔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青年教师问:这二则文言文,能分开教吗?一个课时教透一则?当然能,大多时候,教师就是这样的线性推进。只不过,真正解读教材后会发现:分开教很可能遭遇两个问题。

问题一,学生“吃不饱”。所谓的“吃不饱”,指的是在课堂上需要学的知识偏少,成长空间狭窄,提升的力度不大。大多时候,集体学习的活动为:对照注释自学全文;将文言文转译成白话故事。教材更新后,再增加一条“用扩词法理解文言文中的关键字”。一节课40分钟,一篇短至两句话的文言文,学习时做这三件事,大约只需20分钟左右的时间。

问题二,教师“炒冷饭”。老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大多在三件事上徘徊:事件一,组织翻译文言;事件二,组织学生讲故事;事件三,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书写生字等。组织这些学习活动“成本”不大,基本属于“炒冷饭”。学的方式以讲授法为主,授的知识基本是惰性的,已经掌握的知识与能力。除了用以当堂练习之外,没有太多应用空间。

要知道,此课属于四年级下册,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第5次课堂集中学习文言文。前4篇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以及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和《王戎不取道旁李》。第5次学习中,“如何借助注释翻译文言”“如何借助翻译将文言转化为白话故事”等,已经不是新的知识,学习过程更类似于运用方法巩固已掌握的技能。

青年教师又追问:那么,不分开教,如何合并教呢?会不会太草率了?

本课的题目就是《文言文二则》。将二则文言编在一起,必定有“合”的可能与必然。合并教有这三点优势:

优势一:统整二则后,能在阅读中发现文化

通过对二则文言的阅读与理解,学生能顺利发现文言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文化品格。《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都承载着同样的文化基因。统整后的教学,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能够将这样的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强烈、明确。统整设计对学生理解文化,传承文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优势二:统整二则后,能在选择中助力自我

二则文言同样在提倡刻苦学习,劝告青年学子要努力向上。但二则文言适合不同的学情需要,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更容易实现自我反思与提升。例如,《囊萤夜读》中的车胤,苦学精神是一贯的,夜以继日,勤学不倦。《铁杵成针》中的李太白,在山中读书有些三心二意,未成之时,就想要“弃去”。后遇到老媪磨铁,他才“感其意,还卒业”。李太白的苦学是经历变动的。

“一贯”与“变动”的组合,适合于不同的学情的需要。有的学生,类似车胤,能够持之以恒,适合在第一则故事中找到认同,得到激励。有的学生很像李白,智商高,多有反复,需要在故事中获得感悟,助力自己最终修成正果。不同学生,不同学情,要在不同的故事中得到滋养。二则统整,更容易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在差异中找到自我。

优势三:统整二则后,能在细节处迈向深度

其实,细读二则文言,有助于学习不断迈向更为深刻、隐逸的领域。二者的差异正是在一些细节处体现。

例如《囊萤夜读》,类似于一种榜样的力量,给人以正面的示范。全文共两句话,描述了车胤如何刻苦,讲述了“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刻苦用功的具体事例。由于形象正面,此文选择自《晋书·车胤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史书。史书中能为车胤立传,就是要树立典范。

《铁杵成针》则选自《方舆胜览·眉州》。《方舆胜览》是南宋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出版的意图更多的是介绍风景名胜。书中主要记载南宋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辖下的浙西路、浙东路、江东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属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风俗、形胜、土产、山川、学馆、堂院、亭台、楼阁、轩榭、馆驿、桥梁、寺观、祠墓、古迹、名官、人物、题咏等,对于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各地的经济、文化、风俗、民情、山川、土产等有着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各地名胜古迹及有关的诗赋序记,记载尤其详细。

所以,此文开篇就是介绍磨针溪。而李太白的故事,只是“世传”,就是传说。也有人考证说,太白来过这里,但不是读书,而是修仙,林林总总,无法考证。原文更重要的是介绍这一风景名胜,带有“推荐打卡”的意思。李太白在故事中,更多作用是起到“名人效应”——吸引学子前来朝圣。

同样是劝人苦学,一个是正面示范,一个是传说。从选文的出处以及文中的细节描述,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学习精神。对这样细节的捕捉,有助于学生进入思辨、借鉴,更有助于学习后的迁移。

其实,不论是分开教,还是统整在一课中教。执教《文言文二则》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一核心素养目标的抵达,都是共同的。

青年教师最终决定用一课时统整教学,同时也产生新的疑问:这一课的生字词怎么办?一节课容量大,教不完。

此问题牵涉到一个青年教师容易忽略的概念——课时观。将《文言二则》设计为一课时,并不是在40分钟内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一课时的统整教学,瞄准的是最核心的部分,确保学习时的完整度。至于说生字词的巩固,课文的背诵检查,以及课后练习中扩词理解方法的练习与运用等,可以在第二课时进行缺学补教。分课时完成,每个课时有不同的任务,确保学生学得完整,学得透彻。

将二则统整,发挥三个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二则时的首因效应最佳,能够较为快速、持续地进入学习中的对比、思辨、审美等认知活动,使学习效果进一步得到优化。并不是囫囵吞枣地“一步到位”。同样,类似于“二则”“三篇”等多文组合选编型的课文,青年教师在执教时一定要予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2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