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荐读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就是人生
前段时间,撒贝宁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在30秒内用9首古诗谈人生,说得透彻、精辟,句句在理,字字戳心。分享给你:
人生是一场历练
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
潦倒时,“潦倒新停浊酒杯”
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
哪怕“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也要“会当凌绝顶”
哪怕“无人会,登临意”
也要“猛志固常在”
从经典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
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
“待到重阳日”,我们“还来就菊花”
尘途漫漫,生活有甜有苦,
在世间跋涉的你我,
谁不是风雨兼程呢?
如果人生要不停地过关,
你需要磨炼的是什么?
古人的这些诗作,
也许能给你一点启示。
在输赢间磨炼心性
世事终无定,一切皆未央
题画
明·苍雪大师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关于这首诗,南怀瑾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一来一往;就算是传说中的神仙,也有他们的执着,也有他们一个比一个高明之处。这样一代一代,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的时候……”
所以,很多时候,学会放下执念,才可得人生自在。如棋局般扑朔迷离的人生,有那么多条路,即使无法达到最终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每一步,便不是死局;落下可下的每一子,便可以无悔。
在孤独中提炼价值
古来圣贤皆寂寞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现代人用“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看海”来给孤独分级,而李白的孤独,已经到了邀月与影的地步。更甚的是,以后的岁月,似乎也再难找到共饮之人……这大约就是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吧。
只是,孤独既是常态,又何必陷落其中?塞尚说过:“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
某种程度上,他说出了孤独真正的价值。
在困厄中锤炼意志
猛志常在,良辰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
东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待。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很难想象,这样“金刚怒目”(鲁迅语)式的作品,是出自那个“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可是反过来看,一生不得志的诗人,若是没有“猛志固常在”的意志支撑,何来“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心态?
人生,无论是“怀才不遇”,还是“遇人不淑”,无论是时境困厄,还是遭遇苦难,只要“猛志常在”,总有机会迎来属于你的“良辰”。
在闲情中收获快乐
闲情洗风尘
题鹤林寺僧舍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没有一种快乐比得上内心的祥和与安宁。学会在碌碌人生中寻得一方心灵净土,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态和技巧,生活大约会简单得多,也快乐得多。
岁月极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你可以临风赏月,畅享一份轻松惬意;也可以静听花开水流,坐拥一份素雅淡定。世间万千小美好,只要你想,都可以“偷”来。
在情字里懂得珍惜
情乃世间难解物
摸鱼儿·雁丘词
金·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情是何物周深-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第7期
约年前,16岁的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偶遇一位捕雁者,当下得知了一件奇事,传说有一对在空中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雁者所射杀,另一只大雁因此盘旋哀鸣,最后竟然撞击地面,殉情而死。
诗人深为震撼,于是将自己心中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这样的传世佳句。
情字,本就是世间难解物,多少“痴儿女”为其神伤。纳兰性德也有“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之语,然而,与其苦苦追问“情为何物”,与其在失去后追念斯人珍贵、往事难回,不如在拥有时好好珍惜,倾尽全情。这样,就算失去了,亦不负曾经好时光。
在别离中学习成长
学会告别,是人生的功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悼亡妻王弗,情浓到极处,直语道出“十年生死两茫茫”,语淡情真,让人涕泪。
死亡是一个残酷的命题,行至中年的人,常常害怕半夜里突然响起的电话声,害怕打电话来的是父母亲友,害怕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坏消息。即使知道是迟早的事,却总是不愿接受,希望那一天能晚一些,再晚一些。
可是,学会面对生死,学会好好告别,是人生必做的功课。某种程度上,学会了“面对死亡”这一课,才能更好地“生”,才能不留遗憾。
来源:央视新闻整编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