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听紫雨精卫填海,思小文言文如何深教

发布时间:2022/5/17 19:42:21   

听紫雨《精卫填海》,思小文言文如何深教

昆山市新镇小学钱雪娟

这是第四批名师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次聚会,收到通知的时候,就很期待,这学期工作室的聚会和以往有了一些改变。

首先,时间上变了。从原来的半天变为了一天。这增加的半天,不仅没让我们感到负担,甚至在心里有了小小的窃喜,能够听到更多老师的课,能够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思考,能够聆听师傅和前辈们的指导,这次活动中“教学评专项研究活动”这几个字,使得这样的活动成为了一次完整的、有深度思考的一次活动。这延长了半天,是一种幸福的延长。

第二,同类型课集中上。每一次的活动,上课的老师都展示同一类型的课,这样集中式的研讨,尤其是不同年级的同类型课,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思考不同年段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在年段上的勾连性是什么?在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时,如何根据年段不同,有所侧重?

其实,在自己的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过这样的在一个主题引领下的探究式教研,有小古文主题、习作单元课文主题、作文主题、略读课文教学主题等。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就无疾而终了。

第三,专家示范课。这个改变不知道是师傅这次活动的特意安排,还是以后每次活动都有的。对于这种高质量的专家课,发自内心的希望能够越多越好。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无锡育红小学周晓霞带来的《精卫填海》。这是四年级上册第13课,这堂课在去年(统编版3-6年级第一次使用)我也上过公开课,接下来,我就谈谈我上《精卫填海》与听周老师《精卫填海》时的一些感受与想法。

首先,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看图猜故事,喜欢吗?猜中有奖喔!看,猜出来了吗?

师:了不起,一猜就中。再猜?

师:眼疾手快。这个呢?

师:难度系数变高了。谁来?

师:课文中刚学过,多熟悉的画面啊!

师:最后一个最难,猜不出来了吧(出示大海画面)!

师:这也能看出来?怎么看出来的?

师:有理有据。请你读好这个故事?我们一起读。生:精卫填海(齐读)。

师:刚刚说猜中有奖,看,奖来了!(出示奖牌)听听是什么?

师:第一次听说,让人干活也算奖品的。故事知道吗?愿意讲吗?

师:真好!能把这个额外的任务当成奖励完成,还完成得这么好,掌声鼓励。

师:我给你讲的故事起个名字,叫xxx版本的精卫填海,其实这个故事除了你讲的版本,还有绘本版的、课文版的、连环画版的……等等等等!不过所有的版本的精卫填海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看,老祖宗来了。

师:这可不是一篇普通的课文喔?听听录音你就明白了。

师:明白了,明白什么了?生:我明白了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

师:咱们这单元的课文都是神话故事。生: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已经有多年了。

师:这是我学过的年纪最大的课文。生:我明白了《山海经》里有很多神灵鬼怪。

师:难怪说它是一本奇书呢。

师:孩子们,两千多年前的人长什么样你见过吗?两千多年前的人怎么说话你听过吗?两千多年前的文章是什么样你知道吗?就是这样。像这样由古人写成的文章咱们给他一个名字,叫它:板贴:文言文,一起读一遍,文言文。今天我们学的是文言文《精卫填海》的一个片段。

再观周老师的导入:

师:“神话你们知道多少?”

生:“嫦娥奔月、羿射九日……”

师:“本文是第四单元中第三篇,主人公是谁?”

生:“精卫”

师:“故事的三要素谁来说说?”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谁来围绕这三个要素提三个问题?”

生:“为什么填海?怎样填海?填海的结果怎样?

我的思考:

我在设计时,是基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当时考虑学情,设计了看图猜故事,引入神话主题。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其实,在当时的试教和后来的上课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基于此,我再出示课文原文,引入了“文言文”这一主题,减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

而周老师则是让学生围绕故事的三要素来提问,并借着这三个问题,引入今天的教学。相教而言,我的上法有些累赘。如果让我再上这堂课,我会根据学生三年级接触过《司马光》这篇小古文,对导入部分进行一些删减。

再看教学目标的设计及实现过程:

我在设计《精卫填海》时,

按照读古文三步走的方法:

一、读通。对于课文中难读、难理解的字,通过根据字形揣测的方法让学生去猜测理解(溺、堙两字)。

二、读好。划节奏读,示范读、配乐讲述读。

三、读懂。在老师的讲述中,学会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学读注释及文白对应。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着古人的说话方式来说话,如:

师:女娃在东海中游泳,用古文来写就是——生:女娃游于东海。

师:在西海中游泳呢?生:女娃游于西海。

师:在花园里游玩呢?生:女娃戏于花园。

师:看!古人说话的顺序和习惯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我们现在人说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古人说话是谁干什么在什么地方?

师:能用这样的顺序读懂其他的文言文吗?谁来读?生:群儿戏于庭。

师:什么意思?生:一群孩子在庭院里游玩。

师:这句话谁来读?生:战于长勺

师:意思就是?生:就是在长勺打仗。

四、体会精神。我问学生:孩子们,你们觉得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其实在,在这个部分的设计中,我是有存在疑问的,因为在上课时,由之前一堂课的铺垫,学生大部分会回答能够填平。然后,我在通过语言的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现在你就是精卫,天还没亮就从西山出发,前面有两块石头,一块大,一块小,你挑哪块?生:挑大的,填得快一些。

师:前面有两根树枝,一根粗,一根细,你挑哪一根?生:我挑粗的那一根。

师:飞呀飞呀小树枝那么粗,把嘴巴都含麻了?小精卫,你怎么做?

生: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

师:飞呀飞呀,小石子太大了,把嘴巴都含酸了,小精卫,你怎么做?

生:我发誓要填平大海的,我不能放弃。

师:飞呀飞呀,终于到东海了,小精卫,歇一歇吧!

生:不能歇,我还要飞回西山继续找小石子、小树枝填海。

师:大海被激怒了,大海说:“小鸟儿,你就是干上一百年,也别想填平我。”小精卫会怎么和大海说呢?大家商量商量。生:我就是干上一千年,也要把你填平。

师:大海愤怒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生:为的是你不再夺走别人的生命。

师:听出来了吗?精卫填海仅仅是为自己吗?她为的是造福人类啊!这只小鸟心中有大爱啊!

师:精卫就这样一次次循环往复,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字表示就是——生:“常”。

师:谁来读好这句话?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对!填海是和时间的抗争。一个月过去了,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一年过去了,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一百年过去了,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填海也是和生命的抗争。尖尖的喙被磨钝了,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纤细的脚爪变得越来越粗糙了,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美丽的羽毛被折断了,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填海还是和自然的抗。狂风怒号,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暴雨倾盆,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波涛汹涌,精卫她——生:“常衔西山之十木,以堙于大海。”

师:孩子们,现在你觉得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

生:能!

而周老师的课,给我触动最大的地方,就是对结局的一个质疑。为什么课文最后没有告诉我们故事的结果如何?并以此,让学生大胆的猜测,然后出示《精卫填海》的原文,原文的最后一句是说“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我在教学时,时时紧扣教学目标领悟精卫的精神,而周老师则是放开来,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考。在周老师的讲座和师傅的指导中,我也深深地反思着我的教学,看似完整的、有条理的教学,是不是我在给学生挖陷阱,我用一句句引导,引着学生往我设计的方向走,一堂看似热闹,学生学有所得的课,对学生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语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科,在这篇课文中没有学会的语文要素,可以在其他的文章里在去学,这节课没有教会比喻,没关系,下篇文章里十有八九还会出现,出现了再教就是。而像周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一堂课,却是更值得我们作为教师去思考的一堂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7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