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愚公移山新说为啥不修路
愚公们就知道移山,为什么不考虑修路呢?智叟就知道讽刺(劝停)愚公,为什么不建议愚公们修路?——题记
愚公移山的这篇课文所传递的精神,我想只要读过初中的人应该是无人不晓——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作为笔者本人,绝对认可这种精神。类似的传递此精神的成语还有精卫填海等。但笔者从读书时代就质疑过愚公们和智叟,早就想问他们为什么不考虑修路呢?还是想看看这篇文章,再做陈述吧。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出自《列子·汤问》
文章的第一段做背景陈述,第二段就是研讨要移山。那个年代估计就是家长制、一言堂,否则,为什么只有其妻子献疑呢?其妻子的确考虑了项目的可行性,包括劳动力情况(人的因素)和土方处置问题(物的因素),但她没有变通,或者说,没有敏感地注意到愚公的话语中有一句“出入之迂也”。其实,这句话是可以做很大文章的。设想,出入之迂,迂多远,是否迂得少一点更为现实呢?愚公是否做过考察,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愚公组织劳动力移山可能只是第二选择。
再看第三段,河曲智叟枉称智叟,智叟的智慧还不如愚公之妻,智叟只知道批评愚公的劳动力即将衰竭,而不能给出新的更好的建议,比如为何不修路呢?当然,愚公的回答貌似有道理,但其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看这一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句话能实现的前提是——愚公的子孙都接受愚公移山的项目方案,只要有不接受的,就不能延续下去。也就是说愚公移山项目可能被中断。用数学集合中的观点:这句话只是愚公移山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文章的结尾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山被神仙移走了。新的问题来了,那新放置的地方再出个“愚公”怎么办呢?因为,笔者认为愚公移山虽精神可嘉,但其智慧包括智叟的智慧都需要提升,主要是奋斗精神和灵活性要结合起来。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句具有哲理的话,应该送给愚公们和智叟。
那读者会问,那谁最有智慧呢?当然是作者列子啦。列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写的这篇神话故事,自有他的道理,传递一种精神。他来掌控人物和故事情节。
时下,经济下行,国人都在奋斗中,但只有奋斗和拼搏精神,远远不够。在不投机取巧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或者是不同思路的智慧,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譬如,华为虽崇尚奋斗精神,但华为绝对是总是智慧和科技的典范。再譬如,目前内卷化已经进校园之内了,很多学生和老师的时间被榨干了,但研究一下学习思维,学科方面的智慧和思路,或者是更好的选择(补充)。
做事不能光凭一腔热血,以抗美援朝为例,我们确实靠志愿军的钢铁意志达到了我们的战略目的,但在后期,后勤和装备的改善是不容忽视、且必须被尊重的事实。当然,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被否定,更不能被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