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故事越离谱越励志可以休矣老张教育新思享

发布时间:2023/7/24 18:23:27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m.39.net/pf/a_4585556.html

通过编故事来励志,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古代有匡衡凿壁借光、苏秦锥子刺股、孙敬头发悬梁等,现代有《哈佛家训大全集》等。这些励志故事无论古今,都是一个套路——先讲述一个小故事,然后从故事中解读出做人的道理。

所谓励志故事,有些人认为说白了就是一碗下了毒药的“心灵鸡汤”。

01

我们从小听过这么个寓言:李白小时候,读书懒惰,有一回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问她磨铁棒干嘛?老奶奶说,我要把铁棒磨成针,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奋发读书,终于成才。

“铁棒磨针”这篇课文,稳居小学语本至少半个世纪(现在四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几代人都读过。李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老妪磨杵花工夫之大,堪称“死办法,用这故事来鼓励孩子读书用功,似乎再适合不过。

故事要告诉孩子的道理是:一个人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这个励志故事纯属胡编乱造,其荒诞性显而易见。

第一,铁杵磨成针在现实中不具可操作性,完全行不通。毕竟打针孔是专业技术活,老奶奶是平凡百姓,不是专业人士,她完成不了这个工序。

第二,铁在唐代绝对属于贵而难得的金属,把铁杵磨成针,这不是暴殄天物吗?第三,这老婆婆不是两三岁小孩,绝对不会如此愚蠢白痴。因为把铁棒磨成针的时间,如果用来从事其他的生产活动(例如摘野果),所得的收获,可以买到很多针。

第四,李白是天赋极高的人,一生潇洒散漫,沉湎杯盏,以他的性子,孩提时代也不会对老太太这种愚不可及的蠢事产生兴趣。

原来,这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最早见于宋代的《锦绣万花谷》(被称为宋代的百科全书,共卷)。说四川省眉山市境内,有一座象耳山,那里有一个武氏岩,相传是李白看到老媪磨针的地方。原文为:白问:“何为?”媪曰:“欲作针耳。”白笑其拙,老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来,这个故事又被《方舆胜览》和《山堂肆考》等书记载,一直流传至今。但《方舆胜览》比《锦绣万花谷》要简洁一些。

这个故事距离李白生活的时间约多年。我读过的两本李白传记里面,都没有写他这段“经历。

古人假托李白编个故事,我们又拿这个传说激励儿童,但又如此不靠谱,不如选一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寓言,或许恰当些。

02

网络传来一条惊人的消息:有人想要把《愚公移山》移出我们的教科书。

这个人,是所谓的诗人席慕蓉。据说,她建议将《愚公移山》移出我们教科书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她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人类强行改变环境适应自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听了一位老师在讲《愚公移山》的时候,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谈一谈你对愚公和智叟的看法,如果是你,你会做愚公,还是会做智叟呢?

这个问题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结果是他们绝大部分人要做智叟,而极少有人愿意做愚公,理由也多种多样。

学生甲:愚公都已经快九十岁了,他怎么能这么笨,选择这样一个“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地方呢?从最开始他就错了。

学生乙:愚公可以改错,他不必去搬山,完全可以搬家啊,搬家了就不会面临这个问题了。

学生丙:他不搬家也行,但可以坐飞机飞过去啊,干嘛非要搬山呢?

学生丁:那时候没有飞机,我觉得挖隧道比较可行,总比直接把大山都搬走要省事儿得多吧。

学生戊:他要挖隧道的话,完全不必把土石运得那么远,到什么“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要“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放到不碍事的地方就行了,他的目的是通行方便,又不是要学精卫填海。

学生己:挖隧道也不一定就可行。“山不加增”不可能,我看地理书说,青藏高原现在每年还升高接近两厘米呢,人工怎么可能跑赢得了山的增长呢?

学生庚:还是智叟说的有道理,“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即使像愚公说的那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不值当,搬家都搬多少回了。

……

但笔者认为,寓言者,寓意之言也,应该把握领会其主旨含义。寓言是文学作品,不是经济学、自然科学著作,不可能要求一则寓言同时阐述百科之理。古人所写的东西在继承中可以批判,但不应全盘否定,更不该横加指责。

寓言创作的一个重要思路,是运用夸张手段,包括极度夸张,将人物的行为进行放大处理,以达到启示和劝诚读者的效用。

03

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与周瑜打赌造十万枝雕翎箭,行了一招草船借箭的妙计。其实这事不是诸葛亮干的,时间场合也不对。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五年后,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战。僵持不下,孙权本想借水面有雾,乘舟从濡须口潜入曹军前沿,侦查曹操军队部署,不料事迹败露。乘快船深入曹军水寨,曹军乱箭齐发,遂有草船收箭之说。

正是在这场战斗中,曹操说了那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化用这一段典故,作了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像《草船借箭》这样完全靠侥幸手段筹集战争物资的战场决策者,从古到今找不出一个来,而《三国演义》为了神化孔明,设置了不少这种玄而又玄的“锦囊妙计”,假如真实的作战按他这种计谋去指挥,还未开打就已输定了。鲁迅曾批小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草船借箭》肯定是其“状妖”之一。

还有欧阳修的《卖油翁》,一句“唯手熟尔”让善射神手陈尧咨心服口服,也使无数孩子深受启示。教材中删减“唯手熟尔”这句,有专家认为,虽然他的言语并没有错误,只是不适宜放在对青少年的引导中。《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引导的是一个混乱不明的方向,这对于青少年的学习不利,容易给他们带来误导。

实际上《卖油翁》后面却还有一句话,叫做“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何它也是被教科书删除呢?还是学者认为,会误导学生。

欧阳修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卖油翁的故事,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又有什么区别呢?

庖丁解牛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同样也是教材收录的文章,一个厨师,之所以能够三下五除二肢解掉一头牛,也是因为熟练的缘故,但是轮扁斫轮这个故事,却要好好的感悟一下了。

相比于卖油翁庖丁解牛,轮扁的说法显然多了一些悲情,他的技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按照轮扁所说,读书没有任何用吗?结果当然不是,因此删去欧阳修的这句话,也是为了不让学生钻进轮扁的死胡同,现在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前人的积累,更多人只能在长大之后,才能更加体会到轮扁的含义。

因此,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十分重要,哪怕一句价值观不明确的句子都容易给青少年带去影响,引导不好甚至会危害社会。

中小学课文不是“哄孩子”的,很多人可能忘记了自己在大学学了什么,却记得中小学课文。更有成千上万的语文老师将心血倾注在一篇千儿八百字的文章里面,查阅资料,设计教案,字字句句都要琢磨多少遍。

作家单瑛琪说得好:“孩子的成长生动、鲜活而且丰富,远不是几篇哲理故事就能涵盖和解读的。而这些书最大危害来自于虚假的名人故事。用假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如果有一天孩子发现真相,故事的寓意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如果我们用行动告诉孩子,为了教育的目的可以兜售假货,那么孩子以后可不可以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参考文献:于晓冰,你会质疑吗?有能力质疑吗?敢质疑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3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