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习性 >> 国学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敢与天
#山海经#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刑天注解海外西经:
《海外西经》中记载了海外西南角到西北角的国家及地区。
白话文:
刑天与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断了刑天的头,把他的头埋在常羊山。
没了头的刑天便以乳头做眼睛,以肚脐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而舞动。
注释:
帝:指黄帝。
干:指盾牌。
戚:指斧头。
舞:不是“舞蹈”,指舞动。
刑天:
清朝,文学家眼中的刑天的形象
清·陈梦雷和蒋延锡,清雍正四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刑天立于水边,挥舞着武器,这架势像是要捕鱼。(如下图)
清·刑天清·吴任臣,近文堂图本《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刑天以肚脐为嘴巴,乳头为眼睛,满面笑容,双手挥舞着斧头和盾牌。(如下图)
清·刑天历史文物,刑天
干是盾,是防御性武器;戚如长把斧,是进攻性武器。执干戚而舞的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下图)
我们把上边的图分解开来看,“一个人”和“人拿着兵器”。
中间这个“人”,根据象形文字可以看出像一个“天”字。(如下图)
“人”字,顶天立地“人头上顶着一把斧头”,不难看出,这是要给这个人行刑。取一个“刑”字。(如下图)
人头上顶把斧头再来看看“刑天”,为何叫“刑天”,思路逐渐清晰。
个人推测有两层意思
其一、“刑”应当理解成“被行刑”,“天”就是人,所以“刑天”就是“被行刑的人”。回到现实,应该是刑天与某个部落首领之间的斗争,失败后被砍了头。
其二、“刑”可以理解成“与天帝斗争”,“天”就是人,所以“刑天”就是“与天帝斗争的人”。天帝就是黄帝,这里说的是刑天与华夏部落首领黄帝之间的斗争。
刑天,罕见地出现在了在非洲大陆
大概公元前7世纪年,非洲东北部,曾经生活着一种部落,他们是贝都因人。
这个民族的服饰比较奇特,加上本身肩膀比较高,导致从外观上看来就是像“刑天”的样子。(如下图)
贝都因人贝都因人刑天与黄帝之战:
传说在上古,炎帝统一了天下,刑天是他的忠实的臣子。
后来才有炎、黄之争,炎帝败北后退居南方,虽然失败但炎帝心服口服,可是炎帝的忠诚的勇士们为主子不服气,刑天就是其中一个。
某一天,趁炎帝不注意,刑天直奔中央天庭找黄帝为主报仇。
刑天左手握盾牌,右手拿着大斧子,一路杀到黄帝的宫殿前,黄帝不甘示弱拿起宝剑刺向刑天,搅斗起来,从宫殿内打到宫殿外,上天入地直到杀到凡间的常羊山。
刑天战黄帝传说常羊山是炎帝的出生地,不远处就是黄帝的出生地轩辕国,见到出生地他们的战斗更加激烈了。
总归是黄帝,就是有计谋又英勇,略施一妙计,幌了破绽,刑天上当,黄帝一剑砍向刑天的脖子,咔嚓一声,刑天的身头分家,头滚到常羊山的脚下。
不敢想象的是,刑天掉了脑袋,惊颤了一下后拿起他的盾牌和大斧子,与黄帝继续战斗起来,顺势寻找自己的头颅,一直来到常羊山的脚底,黄帝一见不妙,举起手中的剑将常羊山一劈两半,刑天的头颅顺势滚到了裂缝中间,黄帝手一挥常羊山又合并起来,将刑天的头颅埋葬在山中。
见头颅寻找无望,刑天这下着急了,刑天急中生智,将双乳当成双目,肚脐当成口,左手持着盾牌,右手握着大斧子,冲向空中,与黄帝继续战斗。
刑天,后世流传: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句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到了后世,人们抛砖引玉,引申意义,将刑天比喻成勇猛将士的象征。在历朝历代中,更是被比喻成战斗、斗争的标志。
在我们今天看来,刑天也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毅力。
君如青山,我如松怕常羊山:
一说今陕西以南、四川以北;一说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仇池山”。
海外四经·海外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