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十几位同窗相聚,大家感慨:离去时恰是朝气少年,归来时已是中年有余。大家围坐在一起,一个招呼,一个微笑,瞬间把人拉回到学生时代。席间,大家谈论起多年前曾登过一次发鸠山,那时的热闹情景都还记得。有人提议再登一次,正合大家心意。 通往发鸠山的路早已是笔直平坦的柏油路了,小车一溜烟的功夫就到了山脚下的老圪岛村。当年,同学们是骑自行车来的,你带我一会,我带你一程,说说笑笑就到了。今天,大家坐在车里,回忆着当年的美好时光,没多一会就到了。 村还是那个村,但是文明整洁了许多,镶嵌在树林中,像一块耀眼的美玉。人还是那帮人,但是老成稳重了许多,站在山脚下,像一个个气定神闲的健行者。 这里已寻不到当年登山处的样子。这里有了停车场,立了山门牌坊,就地取材用石头铺成的观光路伸向山中。汩汩流淌的山溪早已在唱着歌,欢迎着归来的故人。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水从山顶流下,从石缝中渗出,从石阶上淌过,便生出了山的灵气。进山的路,沿溪而修,人在石上,水在脚边。溪水欢快地翻着白色的水花,让人忍不住蹲下来,捧一手泉水入口,清凉甘甜,爽口极了。 入山时,抬头还见山连山,层峦叠嶂,雾气缭绕。走入山林后,便只见路不见山了。先是一段缓坡路,踏在干净湿润的路上,心里满是舒服和愉悦。来过的同学说,登上山顶要走七百多个台阶,我听了心里不觉发怵起来。有的同学不信,已经开始数台阶了。行进不久,缓坡戛然而止,紧接着就是石阶,向上望去,小路弯弯曲曲向树梢伸去。 既然进山了,便没有了退路。越往上走,石阶越陡,攀登的人已经大汗淋漓了。爽快的同学干脆把外套脱了,即使被湿凉的树木包裹着,还是忍不住抹了把汗。我心中惦记着那位扬言要数台阶的同学,也不知他数了多少,是不是已经累得数不下去了。 爬山的十几个同学渐渐分成了三四个梯队,腿脚快的已没有了踪影,腿脚慢的迟迟看不见身影。我想追赶前面的同学,不敢停下脚步,只得缓缓慢走,不觉追上了许多。追着目标上,较着劲爬山,虽然累点,但是回头看走过的路越来越长,我心满意足! 长长的石阶像一道在海中用来救命的绳子,只有紧紧地抓住了,手脚并用着攀登,就能上去。终于碰到几个下山的人,他们说快到了。我心中一阵释然的窃喜,身上不觉又生了力气,几下紧攀,阶梯未完,就冒出了头。返身再看,我们真似从碧海浪涛中钻出来的,身子还在海里,嘴已呼吸到新鲜湿润的海风了。只见山连山,风光秀色可餐,我真想大声咆哮、挥斥方遒,真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发鸠山因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而远近闻名。传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亡后,因存私怨化作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填于东海。陶公赞其:“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古人因感精卫赤诚,在山顶建了精卫庙和精卫冢,让后人祭拜。山上还有一些罕见的建筑群,是道教修炼的九窑十八洞,分为上八洞、中八洞和下八洞,三清宫、三皇殿、三官殿林立其中。响当当的太上老君香龛金星洞却跻身在怪石嶙峋处,与世无争,却也乐得逍遥。 山上还有一处独特景观——无风台,常言山高风大,独此处,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甚是奇妙。 因前几日刚下过雨,山中湿气重,雾气弥漫了整个山峰,只闻潺潺水声,不见飞流直下。雾气涌来,包裹了自己,只有身边的嫩草鲜花陪伴着,就像踏入无常的仙境,在混沌中享受无人的清静和逍遥的自在。 如果天气晴朗,站在山顶,便可望到如明镜般的精卫湖镶嵌在山中。如今,这里正在规划一条旅游公路,如玉带般把太和宫、古树化石群、法兴寺、崇庆寺等景点连起来。 陆陆续续,同学们都上来了,大家纷纷询问数台阶的人,还真是个台阶。大家分享了尧王故里、丹朱封地的美丽传说,参与和见证了这美好时代的变化。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现在都有了更高的追求:有的是响应号召、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有的是学有所精、救死扶伤的医生,有的是为国家建设贡献了智慧的公职人员,有的是追求健康品质的跑步达人,有孜孜不倦的创业者,有脚踏实地的平凡人。更让人佩服的是一个同学走遍了全县个行政村,算得上土县长,风土人情,历史沿革,无一不晓。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真情盈满怀。让我们不悔少年狂,不惧鬓毛衰,健康阳光地向前走着。
任哲峰
本文来源: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