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形状 >> 王殿卿肖海丽师徒呕心沥血,探究上海
王殿卿、肖海丽师徒呕心沥血,探究上海”二字文字演变,王殿卿,河南西华人,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从事教育、新闻、出版、汉字研究四十余年。历任《河南商报》、《河南法制报》、《中州古今》、《公民与法》等报纸杂志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主编、副编审、编审等职。长期笔耕不辍,发表各类作品余千篇,编著有《中华星光》系列丛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10卷,总计约四百万字。年8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汉字研究专著《水文字研究》一书。接着又出版《汉子研究》、《诗与诗论》等书。
年由河南法制报退至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年经河南省老科协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定,晋升为编审。退休至今,先后被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升达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电力学院、河南经贸学院等二十多所高校聘为教授,讲授《中国文字学》,还应邀多家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深受领导和师生欢迎。
肖海丽
祖籍河南淮阳人,在郑州长大,自幼热爱文学,在郑州市金燕小学读书时,已经在《大河报》、《东方家庭报》上发表数篇文章。就读初中时,被《东方家庭报》特聘为学生记者,后来受父母之命,踏上了学医之路。但是心底对文学的那份热爱从未被磨灭掉,后来拜《水文字研究》作者-王殿卿为师,目前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上”字
“上”字的“七体”为:
“上”字,在“六书”中为指事字。一期、三期、四期甲骨文字形皆为两横。上为短横,下为长横,上横小于下横,以示“上”高于“下”。《说文》:“上,高也。”上横代表基准线,有专家也称为地平线,笔者视为世间任一平面,表示任一界线。在这一长横上边就是“上”,在这一长横下边就是“下”。“上”与“下”是相对的概念,故其字形相对而成。为了和“二”字相区别,长横也写成向上曲状。小篆“上”字,短横后演变为竖“|”,短横消失,写作“⊥”(见北京燕山出版社李元秀主编《最新珍藏版·篆书字典》第页元朝赵孟手体字),指事之意相同。在后来演变过程中,“⊥”字又恢复短横,形成“上”字(出处同上,见清朝赵之谦手体字)。“上”因与“尚”同音,所以有时可作“尚”字的假错字,当“崇尚”或“尊重”讲,例如“上方宝剑”中的“上”字,其义同“尚”,“上方宝剑”同“尚方宝剑”。
“上”,字义丰赡,表意完美,在历代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使用频繁,不胜枚举。
《诗经·周颂·敬之》:“无日,高高在上。”《汉书·东方朔传》:“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清朝施闰章《蠖斋诗话》:“天上楼台山上寺。”这三处中的“上”字均表示高处之意。
《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意思是天地还没有分清形状,谁来考定而知之呢?《乐府诗集·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意思是:天哪!我想与你互相成为知音,生命长久没有断绝衰败的时候。这两处中的“上”字,都是指天。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意思是说,使有才能、有德业的贤人居于高位,让没有才能,没有德性的人居于下位,这样才是道理所在。看得出,柳宗元在这里阐述了一种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这里的“上”字,很明显就是地位的意思,也就是高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古人为官的最高理想。这个“上”字,也就是位尊权贵的代指。当然,无论怎样尊贵,还是在“一人之下”,这一人便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为君主或者称为皇帝,他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位于等级金字塔的最上层,以致成为上天之子,代表天的最高意志来统治臣民。“上”这个字就成了君主、国王、皇上。
《水浒全传》第五十七回:“你好生与我喂养这匹马,是今上御赐的。”这里的“上”指的就是君主。
《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这里的“上”,指等级或质量最高的。意思是:在征服一个国家的同时,能够保全它才是好方法,而要破灭这个国家,才能征服它就不算好方法了。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黄鹤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上”字,可作为动词,指从低处向高处攀登。意思是要想将千里之外的景色尽收眼底,就应该登上最高的一层楼。登上高处是有一定目的的,以此类推,在平地上到一个目的地去也可以称之为“上”,故上有去、往之义,如“上街”、“上戏院”。“上”在此意义上进一步引申,又可作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
《红楼梦》第二回:“可惜上月其母竟已故了。”这个“上”字,表示时间次序在前的。
《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足下上姓?”这个“上”字表示尊贵,意问贵姓。
《封神演义》第五十七回:“子牙大喜。上了哪吒功。”这个“上”字,意为记载,登录。
《儒林外史》第九回:“兑七百五十两替他上库。”这个“上”字是缴纳的意思。
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点上灯,我诸般不要吃,只要睡些儿。“这个”上“字,用在动词后,表示开始并继续。
《老残游记》第十七回:“你上他这手铐脚镣是什么意思?”《镜花缘》第三十七回:“楼窗上锁,不能开放。”这两处“上”字,是安上,安装的意思。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少说有上千的人,一哄哄到统领门口。”这个“上”字是够,达到的意思。
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一不小心,至少就不免上一点小当。”这个“上”字是碰到,遭受的意思。
“上“的字义,林林总总,不下数十种,略谈如上。
演变过程:
(二)海hǎi
“海”字的“七体”为:
海,异体如下图。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每声。海、每,古为一音之转。一说为会意字。
《说文·水部》:“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水”“每”为“海”。“氵”,为江河水溪;“每”,表示特定范围内的任何一个、一组或总体。“海”,由江河水溪中的每一滴水汇聚而成,是每一滴水的归宿。故海者,江河水溪汇集之终点也。海,本指承受大陆江河水流的最大水域,后指临近大陆而小于洋的水域。或者说,海是大洋靠近大陆的边缘部分。
“海”的本义为大海、海洋。“海纳百川”,意为大地上的江河溪流最终要汇入大海,正如子女投向母亲的怀抱一样。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是海是巨大的水域,胸中有极大的容量。
地球上的水循环,始于海而终于海。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日夜不停地蒸发而形成云气。云气被风吹向内陆,遇冷而形成冰、霜、雨、雪。冰霜雨雪汇流而形成河流、溪水、湖泊,最后在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作用下,注入大海,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海”的博大浩渺、广阔无际可见于此。故人们常把大片相连的人或事物以“海”来称谓,如学海、曲海、人海、烟海、林海、云海、火海、麦海等。把大的器皿形容为海,如“海碗”,把大酒量的人称为“海量”。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大地就像一方巨大的棋盘,由一巨龟驮着在大海上遨游,故大地的四周皆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沧海”指大海。“沧海横流”,指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沧海一粟”,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七海”,佛语,指七金山内测的海水,无咸味,清澈宜饮,对世人功德无量。《法集名数经》中七海就是指乳海、酪海、酒海、酥海、盐水海、蜜水海、吉祥草海。
“海”,引申指边远蛮荒地带。中原王朝将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将南方的称为“蛮”,西方的称为“戎”,北方的称为“狄”。古代称“蛮夷”者,其实皆是四方民众。“海夷”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内”,源自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里的“海内”指其统治下的广阔疆域。“海”指边远地区,例“海外”,即指异国他乡。唐代李德裕《草木记》:“凡花木名海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
中国是沿海国家,海域非常辽阔,由北到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浩瀚无际的大海赋予人们以无穷想象的天地,又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生活情趣,从而产生了许多与海有关的故事和词语,例如《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神仙传》中“沧海桑田”的故事,以及“翻江倒海”“排山倒海”“移山倒海”“五湖四海”“天涯海角”“海晏河清”“海底捞针”“海枯石烂”“海外奇谈”等成语,构成了历史悠久、丰富厚重的海洋文化。
演变过程:
(三)上海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我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春秋属吴国,战国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申”。晋国时期,因渔民制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唐天宝十载(公元年),上海属华亭县(今松江区)。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策划:付新华年9月3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