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流传到今天,会有很多种解读,每个人也都会在神话中吸取经验和收获,那么夸父追日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老乐在此前已经为大家整理了六种主流说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新的问题来了,既然否定了所谓的主流说法,那么,就没有合理的了吗?有些专家给出了另一种全新的解读,可以称为第七种解读。这种解读结合了几个传统神话共同的特点,比如愚公移山,动机是在于空间受到了限制,才想去征服自然;而夸父追日的动机在于,由于太阳的起起落落,带走了温暖,带走了光阴,总之就是带走了时间,那么相对比愚公移山,对于空间受限的不满,而作出对大自然征服的举动,夸父追日,就是先民对于时间受限的不满,才要做出更加勇敢而又大胆的挑战,去追赶太阳,用今天的说法,就是要抓住光阴的尾巴,因此这种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时空说。毕竟,古人是没有时间这个词汇和概念的,只能用形象的东西来表达,他们对时间流逝的看法也就非常形象,更加唯美,有想象力。比如,孔子对时间的流逝,是通过河水来表达的,便是那句经典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白驹过隙这个经典成语,就是庄子说的,原文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还只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相对朴素朴实的表达,等到了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时间就变成了更富想象力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些诗词,证明了古人,经常把时间和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比如江水奔流,日出日落,青丝白发等等,而最明显,引用最多的也就是日出日落。现在看时间的是这个字,特别是如今的写法,不正是“一寸日”的意思吗?即使在几千年前的写法中,依旧少不了“寸日”,说明古人早就认定,时光的飞逝,就像太阳留下了尺寸的光景一样,转瞬即逝。另外,时间在民间还有一个最普遍的,是最通俗的说法,日子,日子说的不也是阳光普照给我们的每一天吗?因此,清代名人曾国藩,曾经留下过这样一句名言:“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返。”其实正是对这几个神话故事最好的证明,女娲可以补天,精卫敢于填海,愚公志在移山,夸父一心追日。但最终失败的,只有夸父。也让古人更加理解了,人类只能在理想状态下追赶时间,留住时间,但现实是不可能留住时间的,这就是一个浪漫理想和残酷结局的矛盾下的无奈。再加上刚才我们所说的,古人并不会用精准的词汇来形容世界,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神话,说有这么一个,半人半神一样的夸父,他可以喝干黄河水,喝掉渭河水,扔下手杖都能变成桃林,如此神通广大之人,依旧对太阳对时间无可奈何。追赶太阳失败,证明的就是时间留不住,光阴要珍惜。所以夸父追日的故事,以及其背后的含义与味道,完全可以用当今的音乐名家,李宗盛的一首著名的歌曲来形容,那就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这样看来,夸父追日,实在是不能用贬义或嘲讽的心态去评价或看待,反而应该给如今的我们,以下几点提示:首先,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时间是追赶不上的,如果我们为了某项事业或某个目标,一味的去追赶时间也不可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了办成什么事,拼命的加班加点,一天当两天去过,夜以继日就像夸父这样追着太阳跑,最终只能将自己累死,这样不仅不能抓住时间,反而还会失去健康甚至于生命。其次就是时不我待,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珍惜眼下的时光要比懊悔与纠结过去更加重要。最后一点,夸父追日的表达形式很值得思考,如果夸父追日的速度,假设真的可以和太阳运动的速度相等的话。那他就能追上太阳,和太阳肩并肩(这也是另外一首歌的歌词),那么他就将永远和光明相伴,永远得到他最想要的时间。但这样一来,他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观点已经解释很清楚了,即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时间里就是属于光速以下的世界,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世界里,不可能有超越光速的物体出现。如果夸父真的突破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界限达到了和太阳、光速相同的奔跑速度,他就可以穿越时间了,那么,无论是穿越回过去,还是跳到未来,他所掌握的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通俗点说就是当我们真的掌握了,可以留住时间,超越时间的本领的时候,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没有意义了。都没有意义了,还需要珍惜吗?如果不珍惜了,还追日干吗?这样一来,夸父追日又成为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命题。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客观看时间,享受时间,珍惜时间,不要试图去超越它,因为我们不可能超越,超越的代价,只有付出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超越了,也不是什么幸福的事儿。这应该就是夸父追日,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带来最大的启示吧。最后建议大家,抽空找一找这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品味一下什么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夸父最后的精疲力尽,其实也是因为他没能征服自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