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神话故事固然精彩,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

发布时间:2022/10/11 19:53:25   
北京青春痘医院专家 http://m.39.net/pf/a_9216298.html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嗷,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议。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初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这篇神话见于精卫填海的故事,是十分神奇、美丽动人的。它大约产生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原始部落。

这则神话通过少女变鸟,誓向大海复仇的悲壮故事,反映了远古人民在征服自然、与自然作斗争时的英勇不屈的坚毅精神。据《述异记》记载:“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所谓“誓鸟”,是说它对危害自己生命的自然力,发誓报仇,不达目的永不罢休。

“冤禽”,是说它牺牲在盲目自然力下,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别名表现了古人对精卫精神的赞扬和对威胁他们生存的盲目自然力的仇恨,以及他们誓死要与自然进行斗争的决心。

故事写精卫“其状如乌,文首,白嘹,赤亦足”,十分美丽可爱,地本是炎帝的少女,因到东海去玩儿,而不幸被流死。但她却死不甘休,就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要把大海填平。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样,都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它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人死化鸟,这是幻想,一只小鸟要去填平一望无际的海洋,也显得过于幼稚和不自量力,但她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是一种教育后人,永远鼓舞人心的力量。

晋代诗人陶渊明就深为这一故事所感动,在其《读山海经》一诗中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表现出无限悲壮赞颂之情,由此也正可以看到这一故事的影响。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鍥输,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晓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狭骱,断修蛇于洞庭,禽封稀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篇神话见于淮南子·本经训后羿射太阳的故事,在古代神话中,是非常有名的。《山海经海内经》也记载说:“帝俊赐羿形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屈原《天问》中也有“羿焉弹日”的话。另外,还有关于后羿的许多其他记载,如他还是著名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可知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关于后羿的故事是比较丰富和流传颇广的。后羿射日,是一个歌领征服自然、颈扬为民除害的英雄神一后羿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产生,大概是因远古时代曾发生过一次以至数次的大旱灾,由于当时原始人幼稚的观念,他们把干旱的原因归为太阳太多,所谓“十日并出”,以至造成严重的灼热、干旱,不焦草枯,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他们认为只要射下多余的大阳,就可以免除干旱的灾难。这是原始人对于旱灾原因的幼稚的解释。

其实,在古代神话中太阳也是神灵,据《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一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说,在极远的东海中有个地方名汤谷,是十个大阳洗澡的地方。水中有一棵大树,叫扶桑,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树枝上,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树枝上。另据同书大荒东经记载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是说住在大扶桑树上的太阳,每日轮流从东方启程到西方去,一个太阳回来了,另一个太阳才出去。它们都喜欢骑在神乌的背上飞行。从这两段记述来看,在中国古神话中,天上的太阳确乎是一共有十个,它们住在东方的一株大神木上,每天有一个到大地上空值班,轮流为人类照明、送暖。但不知为什么,也许是故意顽皮捣乱,有一次竟“十日并出”,结果造成大旱灾,使人类难以存活。

人们出于制服旱灾的愿望,于是就幻想出一个善射的神箭手后羿,射去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从此以后,人类才减轻了旱灾的威胁。同时又射杀了许多毒蛇猛兽,使大家能够安心地生活和生产,在大地上安居乐业。这个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类遭遇到的旱、风、虫、兽等自然灾害,同时又以后羿这一英雄神的出现,一举除去诸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

从这则故事来看,它既热情地歌颂了英雄后羿,也赞扬了劳动工具和战斗武器“弓箭”恩格斯说:人类蒙味时代的“高级阶段”“从弓箭的发明开始又说“弓箭对于蒙味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四第18-19页)这个故事也正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于新的发明创造的赞美。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练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篇鲧、禹治水的神话,载于《山海经·海内经》。这个故事反映了上古人民与洪水斗争的事迹。鲧是为人民而牺性的英雄形象。他为了治平洪水,解救人民,而触犯了上帝的权威,以至于被杀害。这与希腊神话中的不顾自己惨遭迫害而从天庭窃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具有同样的感人力量和光辉。

更有意义的是,这个故事写鲧虽惨遭迫害至死,但他仍没有屈服,“鲧复(腹)生禹”,他的儿子禹终能继父之志,战胜洪水,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斗争中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战斗精神。鲧、禹父子两代治理洪水,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神话。《山海经·海内经这段记载实在过于简单,还不能看到它的全貌,例如据其他一些古书记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按宝刀名),化为黄龙。”《开筮》《国语,晋语)意谓鲧被害后并没有死,说他化做黄龙或其他动物,潜沉于羽山下的深渊,想必还有一些曲折的散事。

特别是关于禹,古书中还有不少残留的记载,如说他治水时非常艰难困苦,也非常智慧。为了排泄洪水,他曾开凿龙门,疏通九河,使洪水顺利东流入海:说他为治理洪水,到处奔波,三十岁尚未娶妻,路经涂山时,娶涂山女为妻,四天后就又离家去治水,一直在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等等。

当然,在禹的身上,人们也赋予他许多神性,如说他曾经变化为熊来开山,能够命令龙来帮他治水,具有无比的神通,然而,他却具有人的美德、智慧和性格。在传说中,禹是最受人歌颂的英雄。

荀子在《成相》篇中记述说:“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禹敷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在原始人类社会里,真能辟除民害的,才能成为英雄神。女娲、后羿和大禹这些英雄神的故事,都是在人们与自然界做斗争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他们的身上,无疑都集中着原始人类向大自然做斗争时所积累下的经验,概括了人类的美德和理想。这是它们所由产生的现实基础,也是对人们具有无比鼓舞力量的所在。以上我们比较重点地介绍了中国六个著名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很多神话在今天看来也是极有意义的。例如,在有些古书中还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上古时候,天和地混混沌沌聚在起,不分上下,形状象个大鸡蛋。盘古就生长在其中。

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开始剖分开来,清而轻的物质就上升成为天,重而浊的物质便下降成为地。盘古在天和地当中,一天变化九次,他的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躯也日增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深,盘古的身量也极长了。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见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另外,有一些书中还有关于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说是天地开辟时诞生的盘古,临到他将死的时候,周身发生了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发出的声音变为雷霆,左眼变为太阳,右眼变为月亮,头与四肢变为五岳,血液变为江河等等(见《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又《述异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这个故事今天看来是十分神奇的,但如加以分析则可以看出,它实际表现了原始人某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即在他们初步的观察中,对客观世界产生有一种简单的进化观念,那就是认为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物质变化来的。例如它把天和地看成是由一种原始气体演化来的。

盘古氏虽被幻想成是一个开天辟地的英雄,但他本身也是由原始之气孕育而成的,而死后又复变化为物质世界。因此这个故事虽然神奇,但它包含着人类认识史上的某种合理性的因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7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