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漳水拖蓝,两水交汇前的一路坎坷,一路故事

发布时间:2023/3/10 16:32:07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nb.ifeng.com/a/20190603/7484288_0.shtml

水,是世界文明的起源。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历代文明的起源,一般都在围绕着大江大河转悠。而山川或言山水是分不开的,一般水之源都在山之间。

水从山间发源后,就一路走啊走,向着它的目的地前进,有的走到了,有的就消失在了路上,像极了人生。也同人生一样,它的每一步前行,充满曲折,也充满了故事。

精卫填海

在长子县西五十里余有一名山——发鸠山。发鸠山之名气来源于《山海经》之《北山经》记载,几千余年过去了,放眼全国也还只有这一座山叫发鸠山,独一无二。发鸠山脚下有一景观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当游人夜宿灵湫庙,静夜时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妙不可言。这条水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即“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没错,就是漳水,这里是浊漳河的发源。《山海经》在记载“漳水”源头这句话之前的八九十字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发鸠山上不仅生长着茂密的柘树,还有一种奇怪的小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爪子,每天喊着自己的名字“精卫、精卫”。原来,精卫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到东海去游玩,却被淹死了。于是,女娃就变成了精卫鸟,每日里衔着发鸠山的树枝和石子,去填东海。

女娲补天

当漳河水来到长子与上党区交界地时,就遇到了迎接它的淘清河水(淘水),它们合二为一继续以后的旅程。为了它们在这里的相会,上郝这个小村庄的天台无影山上,女娲已经等了很久很久。

清乾隆《潞安府志》:

天台无影山,在县(指长治市)西南二十里,高六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土人传娲皇炼石地,名望儿台。

远古时,共工一头将擎天柱撞折,天塌了个大窟窿。女娲决心补天,她遍涉群山,选准了天台山这个地方,可又怕别人占去,就将绣花鞋埋在山上,然后回了京都。待她从京都带来众兵取出鞋子,随手将鞋里的泥土磕出,眼前便起了一大土丘,便是今天的无影山。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间,她因为思念留在数百里以外中霍山下的亲生儿女,曾多次登上天台无影山眺望,所以人们又把天台无影山称作望儿台。

清代康熙年间的长治人程之玿在与友人游览上郝村的山水之后,写下了《同康云倬昆弟游天台》:

数年踪迹隔天台,为觅胡麻饭又来。二水波澄鸳鹭集,千山日暖杏桃开。争修墙屋缘丰岁,多蓄鸡豚见阜财。莫怪此乡风最古,补天原有圣人台。

此诗不仅写了上郝村的天台无影山和女娲补天的传说,还说了“二水波澄”的胜景。后人多附会,将“二水”解释为漳水、蓝水。其实,天台无影山的脚下就是漳水与淘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相会场景。或许,女娲娘娘站在高高的无影山上眺望的并不是儿女,恰恰是漳水呢?

蓝夷方国

蓝夷方国

蓝水发源于屯留盘秀山,名蓝水并不是蓝颜色的水,而是与它的发源地有关。因蓝夷居住在盘秀山,所以发源于盘秀山之阳的一条河流就被叫作蓝水。这里的故事也很久远了,那还是在商朝初期。

一般地认为,带个“夷”字的都来自东夷集团,即九夷: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蓝夷是以种植蓝靛,染蓝衣料,习惯穿蓝衣而得名,应该是九夷之外的一个别支,始居地也应在山东,据说今山东淄川县东南之隅有蓝泉、即墨县西有蓝村,这可能是蓝夷的原始足迹。夏商代交替的时候,山东的蓝夷一族西迁到了今屯留、长子交界的盘秀山一带定居立国。蓝夷一族不是个安分的民族,蓝夷方国也不是个安分的国家。商代初期,商王虽是天下共主,但周边仍有许多方国割据自立,不肯臣服。蓝方就是颇为顽固和强大的一支,经常借各种机会入侵商畿。

古籍《竹书纪年》载:“仲丁即位,征于蓝夷”。这是关于蓝夷的最早记载,也是蓝水源头发生的悲惨故事。商代第十任王仲丁讨伐蓝夷,使猖獗的蓝夷暂时得到了控制。然而,仲丁死后,王室内部发生动乱,诸弟们争夺王位,兄弟阋墙,史称“九世之乱”。王室经此一乱,元气大伤,从此四方诸侯不朝,时有叛乱。此时的蓝夷趁势而起,且煽动邻近的班方一起造事。外壬夺得王位后,王权并不稳固,在位期间王室一直处于缥缈动荡状态,诸侯背叛无力制止,对蓝国更是束手无策,王室威信大衰。

《竹书纪年》记载:“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河亶甲是仲丁、外壬之弟,名整,商代第十二任王,即位后,继承仲丁遗志,立志收服蓝夷。为了缓解王室内外交困的尴尬局面,河亶甲毅然将王都迁往相地,迁都后一稳定政局,便开始全力征讨蓝夷,再征班方。商伐蓝夷只在史书中一笔带过,个中细节无法获知,明清小说《夏商野史》中意淫出了“至于仲丁,蓝夷作寇”(《后汉书·东夷传》)的许多详细情节。

蓝方亡国后,族人四散。蓝夷被商朝所逼,从蓝水源头往西退到陕西蓝田,其中有一支继续西迁于蓝氏城,即今阿富汗北部的瓦齐拉巴德。大约于春秋初期,蓝夷大批南迁湖南,所以湖南各地以蓝命名的较多。蓝夷南迁于湖南与瑶人杂居通婚融合,成为瑶人的重要成员。以后又有大批蓝人和瑶人南迁于越人故地,形成了畲族,有的则融入了苗族,但更多的蓝夷因长期在楚国统治之下融入楚人,成为汉族的成员。

聚是一团火,散开满天星。从盘秀山走出的“蓝”人,东南西北到处留下了“蓝”的印记。

尾生抱柱——蓝水桥下的痴情男人

有一部外国电影《魂断蓝桥》在中国影响很大,许多人都看过。只要一说“魂断蓝桥”四个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个外国故事。其实我们都错了,魂断蓝桥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故事。

最早在《庄子·杂篇·盗跖》中记载了一位叫尾生的青年,因为爱情,相信了“不见不散”的诺言,最后淹死在了蓝桥之下。原文是: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在翻看清乾隆《潞安府志》时发现了这样的记载:

蓝水,出屯留县西南盘秀山之阳,东南流至丰村,入长子界。又东流径县北蓝水村,有石桥,(距城二十五里。)俗传为尾生桥。又东流径河村南,右会雍水。又东流至长治界店上村入浊漳。袤五十里。《抱朴子》:“尾生与妇人期桥下,水至不去,以致溺死,因名其桥为尾生桥。”

蓝水流经长子县的时候,诞生了一个村名就叫“蓝水村”,在蓝水上架了一座桥叫“蓝水桥”,成就了长子县的古八景之一“蓝水长虹”。在蓝水桥边还流传着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

尾生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定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天涯海角。那一天,两人约定蓝桥相会。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下等待。不料,突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不见不散”的誓言,他死死抱着桥柱,最终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逃出家门,来到蓝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纵身投入滚滚河水中。蓝桥下,二人魂断,这是一个爱情悲剧,造就了一个成语“尾生抱柱”,喻一个人坚守信约。

听惯了女人口中“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话,也告诉她们不要忘了我们长子蓝水村有一个男人痴情到大水淹死自己也不能违背了“不见不散”的诺言。

水,就是这么神奇。因为有了水,诞生了文明,就有了好多故事,一代一代,流传永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5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