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峰爆,为何能成为中秋票房冠军
经过中秋节小长假,《峰爆》一共拿下近3亿票房,对近期苦苦支撑的广大影院而言,不啻为久旱逢甘霖。
今天就来说说这部由朱一龙、黄志忠领衔的院线新作。
其实,应当如何在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类型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问题并不新鲜,《战狼》《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多部影片早已提供了各色解法。然而,当题设增加了“灾难救援题材”这一限制之后,旧的提问便拥有了新的讨论空间。
对此,《峰爆》无疑展现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如何辟出叙事空间
《峰爆》之新,首先在于对主人公职业身份的选择。
谈及“灾难救援”,观众最先想到的群体自然会是解放军、消防部队或救援队,但采用这样的叙事视角既难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辟出新路,亦难超越真实新闻影像带来的感动与冲击。《峰爆》则以修路筑桥的基建人为叙事主体,用相对陌生的职场环境提供了新颖的叙事空间。
得益于中国铁建的参与,隧道爆破、测绘勘察、建模计算等桥段都获得了专业性呈现,剧组在实景拍摄与特效制作方面的投入则保证了商业类型片所需的视觉冲击与感官调动效果:
电影甫一开场,便以无人机航拍镜头呈现贵州的险峻峡谷与深渊飞瀑,用乘坐过山车般的沉浸式体验攫住观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提供了极具信服力的灾难困境,山路飙车、溶洞探险、雨中攀岩以此为舞台充分刺激着感官。
值得一提的是,《峰爆》的宣发团队在曝露拍摄花絮时,曾分享剧组如何在15天内搭建出包含数十座房屋的拍摄场地,并以“中国基建速度”作为宣传关键词——如此,电影内外构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
与“中国基建速度”相仿,《峰爆》的剧作同样具有快节奏、密集输出的特点。在一昼夜间,与一次地质灾害相关的种种大小事件接连发生,隧道透水、大巴车坠入裂缝、山体滑坡行将吞没县城……
同集中的叙事时间相配合的,是灵活变动的叙事空间。镜头在溶洞与峭壁、救灾前线与决策大后方之间频频切换,将主角的行动与受灾民众、救援队员、决策团队、基建工友的群像镜头编织在一起。
这种切换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提供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它还助推《峰爆》找到了一条走出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窠臼的路径。
如何走出美式英雄窠臼
《峰爆》中飙车、攀岩等动作戏桥段的高完成度恰恰为它埋下了一个潜在危机——洪赟兵(黄志忠饰)、洪翼舟(朱一龙饰)父子极易被塑造成超人式英雄,而一旦如此,影片就会沦为徒有主旋律标签的翻版美式商业片。
为了预防这一点,《峰爆》将主角形象定位为“凡人英雄”,将救援的成功归因于“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以此为主题,编剧与演员选择赋予角色以真实落地的人间烟火气,规避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天赋、实际情境中难以获得的道具设备、为炫示个人形象而设计的亮相场面。
甚至,洪翼舟直至而立之年仍困扰于不得父亲承认,当二人在溶洞中产生争执时,洪赟兵手中的电筒光束时常颇具压迫性地直射着洪翼舟的眼睛,洪翼舟躲闪它一如躲闪父亲审视、批评的目光。
在父子冲突彻底爆发的对手戏中,哭泣的二人更是与无坚不摧的超人式英雄相距甚远。
更重要的是,《峰爆》时常强调主角的个人能力是职业训练的产物,其行为动机源于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的驱使。如此一来,洪赟兵与洪翼舟便时时作为铁道兵与基建人的代表而存在,不会孤立于他们所处的集体。
洪氏父子的职业身份还连缀着灾难救援与父子和解两条线索——洪赟兵退休前所在的铁道兵部队正是洪翼舟现在就职的中国铁建的前身,故而二人合力协作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父子亲情,亦象征着两代人之间的使命传承。
除此以外,灵活切换的叙事空间提供了救援过程中的多个截面,当鸟瞰镜头掠过疏散村民的消防队员、当特写镜头定格在项目经理丁雅珺(陈数饰)与飞行员齐镭(李光洁饰)伸向洪翼舟的手、当云江县县长(张译饰)在慌乱的人群中大喊“家可以重建,人必须活着”……
如果我们化用加缪在《鼠疫》中的表述,那么,在这些时刻,才可以说灾难成为联系着我们大家的事了。
如何呈现女性角色
在观众们最为熟悉的商业片英雄叙事套路中,女主角常常被物化为一件战利品,用以表彰男主角在对抗反派或天灾时的英勇表现。
而在“最后一分钟营救”发生之前,如劳拉·穆尔维所言,她们常常“在传统的裸露性角色中同时被人观看和展示”,“外貌被编码成具有强烈的视觉色情冲击力的形象”。
与之不同,《峰爆》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拯救与被拯救”“看与被看”的男女角色关系,令女性角色摆脱了缺乏行动力的附庸位置。
卢小靳(焦俊艳饰)的行动路线始终围绕其物探技术员的职业身份展开,在洪翼舟投身救援任务的时候,她或在提供地质信息、或在协助救援队疏散民众、或在鼓励受困的孩子们。
她与洪翼舟的恋爱关系提供了危急时刻通话鼓励的脉脉温情,却并未让情节走向“男性英勇地拯救恋人”与“女性绝望地等待被恋人拯救”的陈规烂套。
丁雅珺这一角色则干脆彻底独立于两性浪漫关系而存在,沉着果敢、杀伐决断,联结着决策后方与救援前线两个叙事空间。她灾害发生前重视绩效、冷面快语的一面与灾害爆发后秉持生命至上、毅然奔赴现场的一面共同围出了精彩的凡人英雄形象。
除了在行为层面上与男性角色平等地分享景框(或者独立地占据整个空间)之外,丁总在台词方面亦发挥着重要的价值输出作用——“面对灾难,西方人的故事是诺亚方舟;而我们祖先的传说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经由陈数的精准诠释成为了文戏中的华彩部分之一。
逃出性别刻板印象的不仅仅是救灾主体,还包含了受灾主体。
在随大巴车一起坠入裂缝的受困四人组中,性别并不构成沉稳或慌乱的分界线,四人共享着缺乏逃生经验的慌乱与狼狈,亦在专业人员的指挥下渐渐展开自救与互助:
灾难面前,每个凡人都可能成为自己或别人的英雄,这只关乎信念、能力与选择。
《峰爆》还在热映中,感兴趣的影迷不妨去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