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渊明,大家都不陌生,他既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又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很多人在上学时期就曾诵读过他的诗篇,但大都以淡泊的田园诗为主,有《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淡然,也有《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这也让不少读者觉得,陶渊明本就是生性淡泊,他的诗作也应该都是恬静淡然的田园诗。其实不然,当年陶渊明读《山海经》时就曾被气的不行,写下一首诗充满抗争精神,还被鲁迅先生誉为“金刚怒目式”诗歌,令人读之便能感受到陶渊明那种激昂豪放的拼搏精神,与他以往的淡然形象大相径庭。《读山海经其十》-(东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首诗的白话译文如下:精卫衔着细小的木枝,准备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干戚,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精卫哪怕淹死化为鸟儿,和其他的鸟儿没什么不同,即使再死也不过是从鸟儿化为其他的事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刑天哪怕是化为以肚脐当嘴的异物,也没有悔恨过当初和天帝抗争。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和决心,又怎么能够等到美好时光的到来呢?这首诗前四句将两个神话人物精卫和刑天的形象和事迹用寥寥数语便跃然纸上,其中描写精卫的句子中“衔”“微”二字和“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精卫对于复仇的决然和恒心,这样的精神就和“愚公移山”一样。而描写刑天的句子虽然简练但十分传神,尤其是“舞”之一字,将刑天面对天帝始终无畏无惧,挥舞干戚誓与天帝一较高下的英勇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的后四句,承接前文,虽然精卫和刑天都化为了异物,但正是因为“猛志固常在”,才让他们哪怕经历这么多时间,化为异物,也无所忧虑,无所悔恨,虽然他们没能报仇,但是那种抗争精神和意志却让人动容。最后两句从写《山海经》到抒发自身情感,看似反问,实则表达出陶渊明内心的激昂豪放、直面现实、敢于抗争的精神。其实古代的读书人大都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哪怕生性淡泊如陶渊明内心深处就没有这样的抱负吗?笔者觉得无非就是因为当时时局所致。而这也让陶渊明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除了寄情田园、悠然自得的一面,他也有敢于抗争,胸怀天下的另一面,令人心折。对于陶渊明这首“金刚怒目式”诗歌,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923.html